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部分,不生病憑什麼,千頃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幫助,而不是在挑戰他的權威。比如你經濟能力有限,你希望醫生開便宜點的藥,你的想法割了“雙眼皮”後應該是這樣:醫生,你看,我是個學生,經濟上確實很困難,要不,您再幫我定個治療方案吧?
四、瞭解醫生是怎樣思維的(1)
1。魚龍混雜的醫學界
(1)為什麼有的醫院只招中專生
宣告一下,這裡的醫生指的是絕大多數受過正規醫學教育的還算合格的醫生。我一個同事的愛人在一所民營醫院當護士長,她說起所在醫院發生的事時,把我驚得嘴巴張得像河馬。這所醫院招人時只要一聽對方是本科畢業,就堅決不要!人家要什麼?只要中專生,且年紀看起來大一點的非應屆中專生。原因是什麼:學歷太高的人,幹不了醫院要求的事。
想成為那所醫院的醫生,都得有些絕招:比如來一個病人,先把你嚇得月光光心慌慌,不管你哪裡不舒服,他們總能得出你最不想讓人談及的那些部位發炎了的結論,這中間還有個一唱一和的過程(據說,那所民營醫院所聘的醫生都要進行崗前培訓,專門講授患者心理學、排演說話技巧),然後醫生就努力地讓患者相信他們現在的病情到了難以用一般方法治療的地步——當然最終的落腳點肯定是他們醫院剛好最新引進了一批醫療裝置或最好的進口藥,然後就是抗細菌、抗真菌、抗病毒一起上,最要命的是大劑量激素也得加上。
上面的事,受過正規醫學教育的人幹不出來,因為不符合他們的思維,也怕副作用殺人,但沒受過正規醫學教育或心術不正的人卻幹得出來。這就是差別!
(2)醫學史上的幾位大人物
先歇口氣,讓我們來聊上一段醫學史:
醫學史上有幾位光芒萬丈的人物,以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和古羅馬的蓋侖最為聞名,以至現代很多醫學科普文章想繞過他們都不行。蓋侖甚至偉大到統治歐洲1500多年,當時的醫生開口必稱“蓋侖曾曰××”,給患者治療時他若說:蓋侖就是這麼幹的!誰也不會去置疑。當時醫學生只要能背下蓋侖的文章,就可以畢業,而當時的醫學論文最熱衷的就是顛來倒去地去註釋蓋侖的幾本書。一把老米就這樣一炒1500多年,這就是現代醫學在未成形前的黑暗時代。
這個時代各個民族都有偉大的醫學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基於經驗及哲學思辨基礎上的傳統醫學,而且很多時候還將宗教及魔法摻雜到醫學治療中,在現代醫學成形前,醫生對於疾病的認識、治療預後多是基於前人的經驗及自己的哲學思索而成,可能會有少數人取得很大的成就,但總體而言參差不齊,而且以庸醫居多。因為當時無法形成統一的診斷、治療標準,所以即便是同一個病人,遇上不同的醫生,也會提出不同的診斷及治療方案。
直到文藝復興時期,醫學改革家巴拉塞爾薩斯(1493~1541),他攻擊蓋侖的思想並拒絕用拉丁文講課,以致被迫離職,他宣稱:沒有科學的經驗,誰也不能做醫生,他號召全體醫生不要“終生在爐邊坐擁書城,乘坐在一隻愚蠢的船上”,而是應該聚集在病人身邊,注重觀察、實踐。巴拉塞爾薩斯在醫學史上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人物,從絕頂天才到江湖騙子(他號稱可以從一隻葫蘆中生出一個侏儒來),從醫學化學的奠基人到科學史上古怪的小角色,各種評價不一而足,但值得肯定的是:他吹響了醫學進入實證醫學和臨床醫學的號角。
現代醫學的誕生日很多醫學史家都定位於哈維對血液迴圈的發現,而倫琴在1895年發現的X射線則告示著現代診斷學的開始。醫生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沿著這條脈絡發展的:從“蓋侖曾曰××”到注重實踐、觀察,從坐擁書城到坐在患者床邊傾聽診療,從注重外部觀察、主觀臆想到尋找切實可行的證據。
(3)工業化生產出來的醫生
我們目前所見到的現代醫學其實是大工業化的產物,它的一大特徵是標準化:產品設計標準化,工作流程標準化,產品質量標準化……現代醫學教育也是這樣,醫學生的培養儘量的標準化,用統一的教材、畢業標準,醫生的准入制度也儘量的標準化(儘管不同國家的醫師資格證書的取得難度不一),醫療工作的開展也是標準化,有一套完整的醫療常規應該遵守,否則致使患者受傷害則要追究醫生的法律責任。
現代醫學教育的最終目的並不是希望培育出醫學大師,而是質量可以大致保證的醫務人員。就像現代化汽車工業的目標並不是要精心打磨出幾十輛頂端的勞斯萊斯,而是要生產出幾千萬輛質量尚可保證的交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