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也不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沉浮史玉柱,打死也不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年,我國的全部控制商品的價差在1300億元以上。這個千億規模的價差空間給那些從機關停薪留職下海經商,有能力和關係以體制內價格購入物資,以體制外價格賣出物資的人創造了完成資本積累的機會。
與機關幹部出身的企業家不同,知識分子出身的企業家是靠創辦科技企業起家的。聯想、四通等企業都是在這個階段創立。
1985年以後,國務院出臺了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多項政策,特別是1988年3月釋出的《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在繼續鼓勵和促進民辦科技機構發展的同時,進一步提出“科研機構以多種形式長入經濟,發展成新型的科研生產經營實體”,引導國有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大中型企業,按照民辦科技機構的經營模式,用預算外資金興辦新型科技企業。這些企業與民辦科技機構在經濟成分上不盡相同,但卻共同擁有全新的經營機制,因而一起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營科技企業群體,並進入新一輪發展高潮期。
在1991年上海開發浦東之前,廣東一直是全國最為發達的地方,而緊鄰香港的深圳更是重中之重。在深圳的創業氣氛中薰陶了兩年的史玉柱,已經很難再回到辦公室裡,做一個體制內的機關幹部了。
關於這一點,2005年史玉柱在接受《中國新時代》採訪時也承認,“我以前在安徽省政府的統計局上班,因為覺得那種工作環境使人的想法與個性受到壓抑,決定下海經商。最初的創業在深圳開始,那時的感覺特別好,從很低的起點一步步往上爬,是最快樂的時候。”
總而言之,在1989年史玉柱下海創業之前,他只是一個普通人,並沒有顯現出他的身上有商業基因。他的下海,與其說是個人的抉擇,不如說是時代的浪潮推動所致。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漢卡時代的商業邏輯(1)
印刷業的發展,特別是中小型印刷廠大量出現,自然帶動了對印刷排版系統的需求。這個時候,史玉柱產品的價格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巨人在1991年到1992年間的高速發展,正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1994年,正是巨人集團的影響力如日中天的時候,一家媒體這樣描寫史玉柱的下海創業:“1989年7月,在合肥駱崗機場,一個身材高挑兒瘦削的青年人,登上了飛往深圳的麥道80飛機,這個青年人叫史玉柱,當時只有27歲。在競爭激烈的高科技領域裡,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既沒資金又沒靠山的‘小字輩’竟大爆冷門,創辦了巨人高科技集團公司。”
這段描述基本上可以代表當時社會對史玉柱和巨人集團的看法。在史玉柱之前,國內出現的科技型企業大多是依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建立的,比如聯想和方正。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看,高校和科研院所理所當然擁有強大的研發力量,他們開發出高科技產品,絲毫不足為奇。
但史玉柱不同,他只是一個普通人,透過接受教育和對技術的熱愛而開發出一種新產品,並因此獲得成功,創辦了自己的集團公司,這簡直就是一個“知識改變命運”的標準樣板。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人們會認同媒體給史玉柱加封的“中國的比爾·蓋茨”頭銜,而他的創業史,也在一遍一遍的傳播之中,被塑造成了一個“創業神話”。
這個“神話”的開端,是27歲的史玉柱和4000元資金。
1989年7月,史玉柱來到深圳之後,回到自己最熟悉的深圳大學,偷偷“混進”學生宿舍棲身,偷偷“混進”機房,借用學校的電腦編寫程式。
但史玉柱畢竟已經不再是深圳大學的學生,不久,他就被機房的管理員發現,無法再到機房“蹭”機器用了。於是,他不得不透過熟人找到配置有計算機的學校辦公室,別人下班了他“上班”,別人不用計算機的時候他接著用。在這樣的條件下,他開發了M…6401桌面文字系統。
經過近一個月努力,他在固化字型、增加字型檔、批處理的基礎上,還解決了所見即所得的介面問題,集錄入、排版、編輯、列印於同介面,並且所有功能都以中文視窗選單提示,經過綜合壓縮,保證大字無鋸齒,小字筆畫均勻。他確信M…6401是一個成熟產品。
史玉柱把他的軟體拿去壓縮成一種卡,可以裝進電腦主機裡。“漢卡”這個名字因此而來。
有了產品,想要把它賣出去,史玉柱還需要有個公司。他聯合另外三個夥伴錢宇、姜巨滿、蔡瑋,用他帶來的4000元錢,承包了深圳大學科技工貿公司電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