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宋代十八朝豔史演義,圈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取出白銀十兩,贈與匡胤道:“貴人前行,還有三數日程途,便得好枝棲;些些贐儀,且帶在身旁,以作盤纏,大約足以敷用了。”趙匡胤見空空意甚誠懇,便即收下道:“弟子敬領盛貺,容日後圖報!”空空道:“不當掛齒的。這也是由施主給與敝寺,老衲此時轉贈貴人,不過借花獻佛罷了。”當下小沙彌亦送上箭囊弓袋交給匡胤。趙匡胤就立起身來,背上弓箭,正待作辭,空空又道:“老衲還有四句偈語奉贈貴人,作為臨別贈言。”趙匡胤道:“弟子敬聽清誨。”空空遂合掌說偈。偈曰:遇郭乃安,歷周始顯。
兩日重光,囊木應讖!
空空說偈罷,又道:“十六個字,願貴人記取了!”趙匡胤聽了這偈語,一句也莫能索解,但又不好問他,只得緊記在心,以為後驗,口裡卻答道:“承教!承教!”於是便向空空告別,並問後會之期在何時。空空一面送著匡胤走出,一面說道:“待到天下太平,當可重相會了。”送出寺門,匡胤請他留步,空空就不再送,道了聲貴人前途珍重,便轉身進去了。
趙匡胤依著空空的言語,就往北前進。一路上看些天然景色,山水有情,蟲鳥相聞,倒也不覺得寂寞。這日渡過漢水,順流而上,只見前面層山迭嶂,好一座高山,險峻非常。山後隱隱現出營幕,像是據險扎有重兵在那裡。高懸一面大旗蕩動空際,燁燁生出光華,旗上繡著斗大一個字兒,因被風吹得飄漾不已,急切看不清楚。再前行半刻,把旗上的字看真切了,趙匡胤忽然一聲驚呼道:“原來就應在這裡麼?”便望著這面大旗,搶步前趨,好像得了什麼奇遇似的。這正是:一朝天子驚心候,兩代人君會面時。
要知趙匡胤因何驚呼,是否真有奇遇,下回分解。
第三回 從徵北漢奮武揚威 隨伐南唐披堅執銳
依山靠水扎著一座大營,營前豎起一面大旗,旗上繡著一個“郭”字,大約有七八尺高大。營門兩側,兩排十六個持戟衛士分立左右,顯得是威風凜凜,虎視耽耽。趙匡胤來到營門前,不覺又自遲疑,尋思道:旗上雖確鑿是個郭字,但空空和尚說的遇郭乃安,不知果是應在這裡麼?原來趙匡胤起先一認明那旗上的字是個郭字,便感想到空空和尚那句偈語,他正在切盼奇遇的當兒,突地見了這個,心裡一喜,所以就心花怒放,歡呼直前。及至到得切近,再一轉思,恐怕天下事沒有那麼碰巧的,反倒躊躇起來,兩隻腳也不期而然地站定了。那些衛士看見這麼個雄赳赳氣昂昂的人來到營前站定,欲前不前,便喝問道:“你這壯士,來到這裡呆看什麼?”趙匡胤被這衛士一問,倒立時定了主見,且叩見這姓郭的看是如何,便回答道:“我特來拜謁郭大帥的,但不知可曾在營裡麼?”衛士道:“正在營裡。只是你從何處來?要見我家元帥做什麼?”趙匡胤道:“我是從洛陽經襄陽到此,特投拜大帥軍前效力。”衛士道:“如此,請道姓名來!”趙匡胤道:“我姓趙名匡胤,原籍涿州人氏,父親現為都指揮使,出征在鳳翔。”衛士道:“失敬了,原是一位貴公子!何以不在家裡享福,反來此投軍,向辛苦的路上走呢?”趙匡胤道:“凡人不可專藉祖宗基業,倚賴父母福廕,就優遊放逸空過一世。定要趁少年時候,撇開安樂,吃些辛苦,自己做出一番事業來,才見得是大丈夫作為!
況且,現在正當世亂,不乘時圖些功業,更待何日再出頭呢?“衛士道:”可敬!可敬!既有這等大志,請少站一刻,我與你通報便了。“原來這座大營的郭大帥不是別一個,乃是後周太祖郭威。
他此時尚未篡漢,還在漢主駕前做樞密副使。因為隱帝初立,河中、永興、鳳翔三鎮相繼抗命;李守貞鎮守河中,尤稱一時的桀驁,被推為三鎮盟主。郭威受任為招慰安撫使,領兵西征,所以西面各軍統歸他節制。此時正進兵至此,紮營暫憩。匡胤湊巧碰著,得到營投效,也實在是奇逢了。衛士稟報上去,郭威便將匡胤召入,見他方面大耳,相貌魁偉,堂堂一表,心下早動了三分愛悅之意;及至詢明籍貫世系,曉得是將門之子,又加匡胤應對如流,聲音洪亮,試演武藝,件件精絕,心下便十分滿意,認定他非比凡庸,大可為己助力。不覺喜溢眉宇,便向匡胤道:“令尊與我原是同寅。你既然有此壯志,效力國家,就屈在營中,同往西征,俟立有功績,再為保薦便了。”
趙匡胤見郭威言語溫和,頗能禮貌相待,也自喜悅,當下拜謝。
自是留住郭威帳下,隨赴河中征剿,披堅執銳,所向有功。後來李守貞敗死,河中平定,郭威移任鄴都留守,待遇匡胤禮貌益隆,但始終不聞保薦於他。趙匡胤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