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5部分,宋代十八朝豔史演義,圈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夜退。
行至符離,全軍譁潰,所有軍資器械喪失殆盡。幸而金人不曾追逐。顯忠即至盱眙見浚,納印待罪。浚以劉寶為鎮江諸軍都統制,自還揚州,上疏自劾。孝宗見符離師潰,乃議講和;並召湯思退為右相,降授張浚為樞密使兼充宣撫,治揚州;李顯忠降授果州團練副使;獨邵宏淵未加處分。幸有陳俊卿以遣降秩,大為不平,上疏力爭道:“若浚不用,宜別遣賢將,如欲責浚後效,降官示罰便了。今削都督重權,置揚州死地,如有奏請,臺諫沮之,人情解體,有何後效可圖。議者但知惡浚而欲殺之,不復為宗社計。願陛下下詔,飭諸路協濟,使浚自效。”孝宗大悟。即日復浚都督。正是:君王空作長城倚,時勢已非可奈何。
欲知張浚如何效力圖功,下回分解。
第八十九回 求陵寢遣使議和親 立社倉及時施仁政
張浚復任教督,一意整軍經武,大治戰艦,號令兩河豪傑,銳意興師,並令降將蕭琦,檄諭遼人,約為聲援。不料此時史浩雖然罷相,換了一個湯思退,奸逾史浩。雖經他薦引一個正士朱熹,無如群小在位,正士無言。湯思退和錢端禮、王之望等竭力主和,孝宗竟為所動。那錢端禮遣人參劾張浚,有“名曰守備,守未必備;名曰治兵,兵未必洽”等語。張浚得悉,既憤且惱,八次上表乞休,乃授為少師兼保信軍節度使,南判福州。一面撤退兩淮邊備。浚行次餘千,憂憤而死。訃聞於朝,追贈太師,予諡忠獻。就此朝中又少了一個反對和議的健將。
思退遂奏請派宗正少卿魏杞使金議和,還怕孝宗不肯屈服,暗遣私黨孫造往金邦,教唆他們速用重兵脅和。於是金元帥僕散忠義舉兵渡淮,攻陷楚州。孝宗聞警,即命思退都督江淮軍馬。
他只知賣國求榮,不能率兵禦敵,當即入朝固辭,改令楊存中為都督。等到存中至淮,金兵已破楚州,魏勝戰死,江淮大震。
虧得存中檄調諸將,稍固邊防。無如金兵得步進步,入濠州,破滁州。朝議欲舍淮渡江,存中堅持不可,且追咎無端撤去守備,致有此變。孝宗方悔誤聽思退之言,臺官也交劾思退,遂降謫永州。行至信州,聞太學生張觀等伏闕上書,極言思退、王之望、尹檣奸邪誤國,乞即速誅,以謝天下,嚇得思退發顫了數日,就此死了。孝宗復召陳康伯為左僕射,進錢端禮為籤書樞密院事。端禮奏請派王捀敖鷯�楹停�吹媒鷀Ш俗己鴕櫓�醯閡弧⒘焦�辰縟縝霸跡歡�⑺我允甯咐袷陸穡�沃韉米猿蘋實郟蝗�⑺昴梢�遙�趙�幾骷蹺逋頡�
和議既成,錢端禮讚襄和議有功,即進為參知政事,並下詔大赦,改元乾道。撤除江、淮都督府,授楊存中為寧遠、昭慶節度使。隔不多時,陳康伯病歿,一時繼相無人,只好命虞允文參知政事。這時把海、泗、庚、鄧四州,及大散關外新得地,一律歸金。金兵始退去。魏杞南歸,入謁孝宗,報知:“已與金辨正敵國體,金主已允志在安民,諭令罷兵,不再苦求了,就此不上誓表,也不須受金冊封了。”孝宗聞言心喜,慰藉甚厚。當此承平時候,孝宗即冊立鄧王愭為太子,系故妃郭氏所出。郭氏共生四子:長子即愭,次子名愷,三子名惇,四子名恪。當孝宗嗣位,郭氏已薨,追冊郭氏為皇后,封愭為鄧王,愷為慶王,惇為恭王,恪為邵王。因中宮不可久虛,即續立夏賢妃為皇后。夏氏為宜春人,生時祥光滿室,鄰里皆見。
父母知是貴人,愛之猶如掌上明珠。及長,姿容秀麗,智慧過人,乃父協遂將她納諸宮中。初為吳太后侍御,直到郭妃去世,太后始以夏氏賜孝宗,頗得寵眷,後即受冊為正宮。那鄧王愭既立為太子,其妻錢氏當然冊封為太子妃。那錢氏便是錢端禮的女兒。端禮自仗是貴戚,當此相位久虛,宰輔一席,舍了他還有誰呢!偏偏侍御史唐堯封上疏言:“端禮為帝姻戚,不宜拜相。”疏上不報,反降堯封為太常少卿。朝右大譁,陳俊卿面陳孝宗道:“本朝故事,帝戚不能為相,願陛下遵守家法。”孝宗稱善,即下詔遷端禮為資政殿大學士兼提舉萬壽觀使。
端禮求榮反辱,只好怏怏受命。孝宗即進葉顒為左相,魏杞為右相,蔣芾參知政事,陳俊卿同知樞密院事,當時號為得人。
不料宮廷內外,迭遭大喪。先則寧遠節度使楊存中病歿,老成凋謝,舉國震悼。越年三月,秀王夫人張氏病卒。孝宗篤念本生,於後苑舉哀成服,傷慟非常。隔了兩月,四川宣撫使新安王吳璘又卒。又越月,皇后夏氏崩。又越月,太子顒也逝世。
孝宗哀上加哀,痛上加痛,虧得臣下多方勸慰,方得少解悲痛。
當下因欲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