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4部分,國策,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會不會對日本進行戰略核反擊?
卷八 百年積怨 第68章 自釀苦果
北京時間14點15分,戰略警報響起。
“戰略預警系統”的兩套警報體系與針對日本的“戰術警戒系統”幾乎同時發出戰略襲擊訊號,資訊以光速傳遞到總參謀部的“戰略防禦指揮中心”、以及部署在東北與東南地區的“地區戰略防禦作戰中心”,按照作戰預案,作戰命令迅速下達給各作戰部隊。前後約15秒,共和國的“國家戰略防禦系統”進入戰鬥狀態。又過了大約15秒,共和國的“戰略打擊力量”進入戰鬥狀態。
王元慶在第一時間搭乘地下軌道交通系統,由總參謀部前往郊區的戰略指揮中心。
與此同時,負責領導人安全工作的國安部特別行動部隊按照作戰預案,將數十名國家高階領袖接送往郊外的“戰略避難所”。
2分鐘之內,共和國的國家機構進入全面戰爭狀態。
遭遇“最高威脅”,戰略運作機制的控制下,各項行動有條不紊的展開。
對王元慶等人來說,這多少帶有“實戰演練”的味道。
共和國的戰略運作機制並不針對日本,而是針對美國、俄羅斯等能夠徹底摧毀共和國的核大國。準確的說,是針對全球核戰爭。該機制的核心任務是遭到突然核打擊時,確保共和國國家領導人的安全,由共和國最高軍事統帥(一般是元首、如果元首遇害,則按照副元首、全體代表大會主席、國務院總理、協商會議主席的順序確定國家最高領導人)下達戰略反擊命令。
這不是共和國才有的略運作機制,任何一個核大國都有類似的機制。
以美國為例,如果美國遭到突然核襲擊,能夠在2分鐘內將總統送往安德魯斯空軍基地(位於華盛頓),“空軍一號”能在5分鐘之內起飛。副總統、眾議院議長、國務卿等高階領袖則透過其他渠道疏散,確保至少有一名領導人能夠躲過核襲擊,並且在本土遭到打擊之後下達戰略反擊命令。
為了確保戰略執行機制地有效性。每年都會進行一次相關演習。
此時。最關鍵地還是如何攔截日本地彈道導彈。
要想攔截彈道導彈。就得發現彈道導彈。
即便射程超過10000千米地洲際彈道導彈,也能在20鍾之內擊中目標。射程在5000千米以內地中程彈道導彈。則能在10分鐘之內擊中目標。
也是說。從發現到擊落導彈。乃至發動戰略反擊整個過程只有數分鐘。
如此一來。如何及時有效地發現並且確認敵人是否發射導彈成為重中之重。
為此,每個核大國都建立了“戰略預警系統”。
“戰略預警系統”主要由兩種警報體系組成,一是由配備了廣域紅外/紫外探測系統的戰略預警衛星,二是探測距離達到數千千米的戰略警戒雷達。
戰略預警衛星不受地球曲率影響,探測範圍廣、發現目標及時、能夠對目標進行大致定位,但是卻存在無法準確識別目標、無法對目標進行精確定位、無法測量目標飛行彈道等弊端。戰略警戒雷達部署在地面,受地球曲率限制在探測範圍有限、虛警率高、無法及時發現目標等弊端,但是能夠識別目標、對目標進行精確定位、測量目標飛行彈道等戰略預警衛星不具備的能力。
完善的“戰略預警系統”需要兩套體系有效配合。
一般情況下戰略預警衛星首先發出警報,然後由戰略警戒雷達對目標進行跟蹤定位。
因為日本距離共和國太近,所以兩套體系均能發揮作用。
為了更加精確的測量目標飛行彈道,還需要透過“戰術警戒系統”加以補償。
“戰術警戒系統”一般是攜帶遠端探測雷達與高精度光學儀器的大型飛機,其作戰性質類似與KZ…19這類戰場指揮機,在敵國附近空域巡邏,能夠及時發現數百千米、乃至上千千米範圍內發射升空的彈道導彈。
共和國的“戰術警戒系統”正是以Y…15B運輸機為載體的ZS…1C型遠端警戒機。
戰爭開始後,至少有4架ZS…1C在日本海上空巡邏,另外還有2架ZS…1C在東海上空巡邏。在飛行高度為15000米的時候,其攜帶的遠端探測雷達能夠發現1200千米外的彈道導彈,高精度光學探測儀則能對800千米內的導彈進行精確定位,並且根據導彈的升空彈道大致推算出導彈的攻擊區域。利用高容量戰術資料鏈,ZS…1C能將獲得的戰術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