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11部分,國策,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單位投送成本計算,僅發射540顆衛星就需要800億元,加上製造衛星的費用,總成本超過2500億元。因為整套系統的平均工作時間僅有5年,所以平均每年需要投入500億元。如果算上開發與研製衛星的費用,平均每年的費用在1000億元以上。對共和國來說,這筆開銷不算少。
顯然,“外層空間防禦系統”仍然是防禦性質的太空軍事力量。
從天兵的計劃中可以看出,“能量武器攔截系統”佔了大頭。正是“能量武器攔截系統”的效費比更高,才會出現這一情況。比如在相同質量的情況下,雖然使用高能鐳射攔截器的防禦衛星的製造成本是使用動能攔截彈頭的防禦衛星的2倍左右,但是在前者的在軌服役壽命是後者的3倍,且攔截能力是後者的2倍,按照全壽命服役成本計算,前者明顯要比後者便宜得多。
與進攻性太空軍事力量相比,防禦性太空軍事力量的投送質量只能算是毛毛雨。
美國在2010年之前就對進攻性太空軍事力量進行了理論研究,比如在太空部署攜帶動能彈頭的軍事衛星,以動能彈頭摧毀地面上的高價值戰略目標。理論研究階段,美軍甚至提出由衛星投送的動能彈頭可以對付一切目標的設想。問題是,理論研究結束後,美軍就以“技術儲備不足”為由,終止了研發計劃。
真正的原因不是技術儲備不足,而是成本過於高昂。
新的打擊手段出現之後,新的防禦手段就會出現。即便動能彈頭的摧毀能力足以滿足軍事打擊需求,可是在一場戰爭中,需要打擊的高價值目標成百上千,甚至多達上萬個,在全部用進攻性太空軍事力量進行打擊的情況下,一次性投送的彈藥質量在百噸、甚至千噸以上。以2010年的投送成本計算,都需要數百億美元。按照單位成本計算,進攻性太空軍事力量的投送成本更是空中力量的數十倍,根本不划算。即便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