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39部分,國策,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部隊的傷亡情況都非常嚴重,基層官兵有點想法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裴承毅仍然呆在前線指揮部,僅憑各部隊提交的報告,肯定無法準確掌握基層情況。
只有到基層去,才知道官兵們到底在想什麼。
卷十 龍騰九天 第181章 戰略博弈
裴承毅在基層部隊轉悠的時候,王元慶正在為莫斯科之行做準備。
馬德里外長會晤不僅僅是達成了四方協議,閻尚隆還與薩利文多次雙邊會晤,交換高層意見。按照閻尚隆帶回來的訊息,美國總統最關注的還是美國企業在印利益,以及印度的政治制度。這也無可厚非,美國企業是美國總統的後臺支柱,如果連美國企業的利益都無法保證,布蘭迪諾就沒有資格住在白宮;印度的政治制度直接關係到了美國的國際聲譽,忙活了這麼久,如果連美國積極倡導的社會價值觀都無法得到保證,今後也就別想對其他國家指手畫腳了。
要想獲的,就得有所付出。
薩利文的態度很明確,只要共和國在這兩個問題上做出承諾,美國就可以在四方會談上做出讓步。
事實上,閻尚隆已經在馬德里給了薩利文承諾,不然四方會晤不會取得成果。
向王元慶彙報會晤情況的時候,閻尚隆還明確提到,美國的讓步只是暫時性的。隨著戰爭結束,印度的戰後重建工作開始,美國肯定會想方設法的製造麻煩,為美國企業爭取在印利益。
對此,王元慶也有同樣的看法。
雖然薩利文只提出了兩個要求,但是其中包唸了很多模稜兩可的因素。
比如美國企業的在印利益,如果共和國的財團與企業能在戰爭結束之前與美國企業達成收購在印業務的合同,問題還不是很大。問題是,收購美國企業在印的所有業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說,仍然會有部分美國企業留在印度,參與印度戰後重建工作。如此一來,美國企業在印度的利益就是個長遠問題,遲早會帶來更多的相關問題。以美國政府的一貫作風,只要印度戰後重建工作開始,就會以維護美國企業的在印利益為由,干預印度的政治建設。結果不難想像,只要美國在政治問題上找到了切入點,印度問題就將變得非常複雜,甚至會使共和國的努力前功盡棄。再結合薩利文提出的印度政治制度問題,王元慶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美國已經在這方面努力,而且已經做好了準備工作,只要共和國露出一點點破綻,就能讓美國找到反擊的機會。
想到這,王元慶就不對莫斯科首腦會晤抱任何希望了。
從根本上講,美國要的不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印度,而是一個能夠讓共和國跌入萬丈深淵的印度。
判斷美國的意圖,必須看美國的一貫政策。
日本戰爭後,美國不遺餘力的“扶持”印度,名義上是為了重建日本,實際上則是為了讓印度代替日本牽制共和國。藏南衝突後,美國變本加厲,不但向印度出售了大量先進武器裝備,還幫助印度建立現代化國防軍事體系。如果說美國指望印度在軍事上擊敗共和國,肯定沒有幾個人相信,因為連美國都沒有把握擊敗共和國,印度憑什麼擊敗共和國?美國武裝印度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共和國不得不在國防建設上掛入更多的力量,而且不得不透過一場戰爭來解決最後的切身威脅。事實上,美國的目的達到了,而且非常完美。根據某些西方學者的分析,印度戰爭對共和國造成的影響,需要10年、甚至20年才能彌補。站在美國的立場上,需要的也就是10年到20年的時間。也就是說,美國壓根就沒有想過印度能夠在軍事上戰勝共和國,不然布蘭迪諾上任後也不會逐步降低對印度的支援力度,嚴格控制流入印度的尖端枝術與先進裝備。
看清了美國利用印度的本質,就不難明白美國現在的企圖了。
魯拉賈帕尼領導的印度可以給共和國製造麻煩,蘇沃斯領導的印度也可以給共和國製造麻煩,只是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說直接點,就是利用印度戰後重建拖垮共和國。
美國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戰後重建問題上做文章,擺明了就是要讓共和國在印度的政治體制上做出讓步。按照王元慶的猜測,只要他在莫斯科做出讓步,美國就會提出在戰爭結束後立即舉行大選,而且是在國際組織的監督下舉行大選。看上去,這個提議非常漂亮,也會得到國際輿論、特別是西方輿論的廣泛支援,美國再次成為民主與自由世界的捍衛者。實際上,看深一點就能發現,美國不但賺了名,還賺了實。簡單的說,在戰爭結束之後舉行的大選,肯定不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