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23部分,國策,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行投票表決。
當天傍晚,美國眾議院正式授予美國總統有限戰爭權。
因為參議院沒有權力否決眾議院授予總統的戰爭權,最多隻能進行象徵性的辯論,所以蘭德斯已經取得了有限的國家大權。
到此,中東戰爭的另外一方終於登上了舞臺。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66章 多種可能
受時差影響,美國國會授予總統戰爭權的時候,裴承毅所在瓜達爾港已經是27日的凌晨了。因為知道美國當局不會耽擱太久,所以裴承毅一直守在電視機旁,看完相關的新聞報道後才去了戰術指揮中心。
“這是上海計算機中心發來的資料。”
“推演結果?”
東方聞點了點頭,替裴承毅推開了辦公室的房門。”軍情局的劉局長派人守著做完了整個推演,結論在最後一頁,前面是詳細的推演過程。”
“去把楊少勇他們叫來。”裴承毅把閱讀器放在了辦公桌上,“順帶讓軍官餐廳的師傅替我們準備點宵夜。”
“那我十五分鐘後過來。”
裴承毅點了點頭,在東方聞出去的時候,拿起了閱讀器。
雖然作為一個比較傳統守舊的軍人,裴承毅更加相信直覺判斷,但是與項鋌輝等老一代將軍比起來,他不但不排斥高科技,還懂得利用高科技帶來的便利。
調整了戰爭計劃後,裴承毅就給東方聞安排了一個特別的任務,找到軍情局,利用國家計算中心的超級計算機,按照聯合司令部提出的幾套方案,對中東戰爭的程序做了一次全面推演。準確的說,因為有好幾套方案,所以是好幾次推演。
因為時間緊迫,來不及制訂更加詳細的作戰計劃,所以裴承毅沒有別的選擇。
如同預測天氣一樣,預測戰爭程序一直是項“龐大”的工程。
嚴格說來,最多隻能從總體上預測戰爭程序,不可能詳細到基本層面,比如在什麼時候傷亡多少官兵等等。因為戰爭本身的不可預測性,所以才要求指揮官制訂足夠詳細的作戰計劃,準確的說,是針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好準備。因為計劃永遠比沒有變化快,所以要求前線軍官、特別是臨陣指揮的基層軍官具有足夠高的素質,從某種意義上講,一支軍隊的戰鬥力,就體現在基層軍官身上。
裴承毅要的不是一次準確的預測,而是對整個戰爭的詳細直觀的瞭解。
從某種意義上講,指揮官能否對戰爭有一個全面直觀認識,也就是常說的“大局觀”,將決定戰爭的最終結局。拿印度戰爭來說,如果不是在戰爭爆發前有非常直觀的認識,即共和國必須在這場戰爭中取得勝利,並且要在損失不是太大、破壞也不是太大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恐怕裴承毅也不可能取得如此圓滿的結果。與印度戰爭作為反面教材的就是馬島戰爭,因為沒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在整場馬島戰爭中,裴承毅都處於“無目的”狀態,即不知道該把戰爭往哪個方向椎動,也就無法集中力量取得勝利。在指揮這場戰爭的時候,裴承毅最初的狀況與馬島戰爭期間的遭遇非常相似,即沒有明確的總體認識,不知道該如何推動這場戰爭,也就不知道該朝哪個方向努力。直到回國參加戰前會議,與蘇勁輝、李存勳、顏靖宇等人談過之後,裴承毅才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也直到這個時候,他才知道該如何打這場戰爭,以及該為什麼樣的結局而努力。
非常可惜的是,在他明白這一點的時候,所剩的時旬已經不多了。
不得已,他只能藉助科技的力量。事實上,他還得藉助軍情局的幫助。
要對戰爭程序進行分析,除了需要由裴承毅提出大體的作戰方式之外,還得提供交戰雙方的兵力對比、部隊作戰能力、軍事力量投送能力、後勤保障能力、情報蒐集與處理能力等等重要資料,計算機才能進行全面分析。毋庸置疑,要想取的這些關鍵資料,就得請軍情局幫忙。
閱讀分析報告的時候,裴承毅把重點放在了美軍的那些相關資料上。
結果讓他有點吃驚,即美軍的投入能力遠沒有想像中的強大。按照軍情局提供的相關資料,除了部署在土耳其境內的美國陸軍歐洲軍團的先頭部隊之外,在戰爭爆發後的一週之內,美軍最多投入兩個陸戰師,而且最先到達的陸戰一師肯定會部署在以色列,幫助以軍守衛戈蘭高地,為以色列進行戰爭動員爭取時間。也就是說。杜奇威能夠動用的第一支主力部隊是留在吉布提的陸戰2師,也就是他的“孃家”部隊。
作為優秀的軍事指揮官,裴承毅不可能不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