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39部分,國策,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到威脅,也不會對護航戰艦的炮擊行動產生影響。要想做到這一點,只需要在艦載戰鬥機的自動控制系統中設定特殊航線,讓戰鬥機在起飛之後沿著特殊航線飛行就行了。從理論上講,只要航母與護航戰艦保持5米的間隔距離,艦載戰鬥機就可以在護航戰艦使用主炮的時候起飛。事實上,即便在採用密集的防空編隊時,護航戰艦與航母的距離也在10千米左右,不會隔得太近,以免末段攔截系統相互干擾。也就是說,炮擊不會對航空作戰產生影響。準確的說,是在艦載戰鬥機返航之前不會產生影響。

既然有更加穩妥的選擇,自然沒有理由置之不理。

4點10分左右,第一批艦載戰鬥機就開始起飛了。

因為偵察機已經確定第4戰術航空兵大隊的戰鬥機到達美軍海上基地,而且遭到美軍戰鬥機攻擊,所以前先起飛的是執行前出護航任務的戰鬥機。準確的說,這些戰鬥機將替換在凌晨2點30分升空的防空戰鬥機,而防空戰鬥機已經在3點50分,也就是艦隊指揮官做出攻擊決定之後殺向美軍海上基地,尋找美軍戰鬥機決戰。

顯然,空戰沒有多少懸念可言。

不管怎麼說,海上基地就是海上基地,而不是貨真價實的戰艦,更不是艦隊,雖然在支援航空作戰方面,海上基地超過了航母,但是在協同作戰能力上,海上基地遠遠比不上航母,甚至比不上一般的護航戰艦。原因非常簡單,從節約成本出發,大部分海上基地都沒有配備相應的指揮系統,而在戰爭爆發後,美國海軍也來不及為海上基地增添用於空中作戰的指揮系統。

事實上,當時影響更大的還是另外一支力量,即艦載預警機。

雖然第4戰術航空兵大隊有很強的獨立作戰能力,除了擁有500多架戰鬥機之外,還有30多架預警機,其中12架為大型預警機,24架為艦載預警機,但是在這場戰鬥中,因為海上基地是以制海模式組建的,750米長的跑道無法讓大型預警機降落,所以伴隨戰鬥機活動的是艦載預警機。眾所周知,艦載預警機就是小型預警機,受自身效能限制,所有艦載預警機的飛行速度都非常有限,遠遠跟不上艦載戰鬥機。根據美軍的作戰記錄,在戰場時間凌晨4點左右,跟隨第4戰術航空兵大隊活動的預警機還在澳大利亞西部地區上空,與海上基地的距離超過3500千米。

也就是說,空戰開始的時候,美軍戰鬥機沒有得到預警機的支援。

由此可見,128比0的空戰結果也沒有什麼好稀奇的。當然,誰也不能忽視,在這個戰果中,至少有100架美軍戰鬥機是被共和國海軍艦載戰鬥機發射的遠端導彈擊落的,只有大約20架美軍戰鬥機是被2倍、甚至3倍的共和國戰鬥機擊落的。也許有人認為這證明了超視距空戰再次成為主流,可是客觀的講,這場空戰只證明了一點,即在攔截空戰中,預警機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格鬥空戰中,數量比質量重要得多。

幾乎在空戰進行的同時,執行攻擊任務的戰鬥機也開始起飛了。

不可否認,戰鬥機的速度再快,也比不上速度超過了20馬赫的電磁炮炮彈。因此在第一批戰鬥機起飛的時候,第一輪炮擊已經結束。

從偵察炮彈發回的戰場資訊來看,距離南海艦隊最遠的2座海上基地都捱了數十枚炮彈,並且完全癱疾,喪失了活動能力,反而是距離較近的那座海上基地在遭到炮擊的時候進行了緊急疏散,各有2艘模組船躲過了炮擊。實事求是的講,雖然炮擊算不上完美,但是已經超過了預期。

受此影響,南海艦隊指揮官沒有讓艦載戰鬥機去攻擊另外2座海上基地,而是讓機群去追擊逃跑的4艘模組船。正是如此,在4點20分之前,南海艦隊調整了炮擊戰術,3支航母戰鬥群的24艘護航戰艦在旗艦的指揮與協調下,分成了2個炮擊群,分別對另外2座美軍海上基地開火。因為在剩下的2座海上基地中,有1座是由2艘模組船組成的,所以南海艦隊的炮兵並非平均分配。按照交戰記錄,當時艦隊指揮官直接插手炮擊作戰,讓16艘戰艦上的30門艦炮集中攻擊由2艘模組船組成的海上基地,另外8艘戰艦上的15門電磁炮對付最後一座能夠全力支援航空兵的海上基地。這一戰術分配看上去難以理解,但是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南海艦隊指揮官改變了戰役目的,即不再是癱疾美軍海上基地,而是全殲美軍海上基地。

首先得承認,這一調整符合實際悄況。

站在一個指揮官的立場上,如果有機會全殲敵人,就沒有理由於手軟。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論散兵與暗黑本丸的適配性[綜原神]

夢裡挑燈萬更

我的完美校花女神

喬峰大俠

食至名歸

高樓望月

全球降臨:克蘇魯的地窟遊戲

絨毛怪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