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18部分,國策,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戰爆發前,共和國會如此熱心西非事務,而且不遺餘力的支援奈及利亞,就與拉各斯有很大的關係。
按照共和國海軍的設想,在阿根廷立足之後,為了保護好這座南美地區的橋頭堡,很有必要在相鄰地區建立一座新的橋頭堡。雖然從地理位置上講,加勒比海南岸的委內瑞拉更加理想,但是這個拉美國家對俄羅斯抱有太大的幻想,並不願意在軍事合作上與共和國走得太近,也就沒有可能成為阿根廷的屏障。加上政治、外交、歷史等等因素,在整個大西洋地區,共和國海軍能夠選擇的,也就只有一直與西方國家不和的奈及利亞,而拉各斯正是奈及利亞的幾個天然良港之一,共和國海軍選擇拉各斯,而沒有選擇基礎條件更好的哈科特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拉各斯遠離尼日河口的產油區,離美國積極支援的喀麥隆也遠得多。
問題是,奈及利亞不是巴基斯坦,拉各斯也不是瓜達爾。
雖然早在20年代末,共和國當局就與奈及利亞簽署了租借拉各斯的意向協議,按照這份協議,共和國將以援助建設的方式,將拉各斯建成奈及利亞最大的綜合性海軍基地,雙方將擁有同等的使用權。但是受3次西非戰爭影響,特別是在這3次戰爭中,奈及利亞因為沒有足夠強大的海軍,均遭到喀麥隆的海上封鎖,拉各斯軍港的建設工作一拖再拖,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第一期工程都沒有完成。大戰的前4年,共和國海軍沒有進軍北大西洋的計劃,陸軍也沒有在非洲戰場上大展拳腳,所以拉各斯的基礎建設仍然非常緩慢,甚至幾度中斷。直到2061年下半年,隨著共和國陸軍進軍西非戰場,以摧枯拉朽之勢打垮了得到美國支援的喀麥隆,並且向西進軍,在短短數個月內就掃蕩了整個西非地區,將拉各斯建成軍港的工作才重新啟動。
顯然,時間太倉促了,根本不可能在艦隊進軍之前完成建設工作。
受此影響,在3支作戰艦隊北上的時候,還有一支規模龐大的補給艦隊(擁有20多艘補給艦與維修船)與一支規模更加龐大的運輸船隊(擁有上百艘各類大型船隻)。按照海軍的計劃,補給艦隊將以拉各斯為基地,分兩個批次,輪番為作戰艦隊提供支援,而運輸船隊將把用來擴建拉各斯的人員、裝置與物資送過去,並且兌現共和國當局的承諾,為奈及利亞提供一批緊急援助物資,幫助在戰火中煎熬了4年多的2億多奈及利亞人渡過難關,過上正常生活,至少是不會餓肚皮的生活。
要知道,到2061年底,奈及利亞已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戰亂國”。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西非戰爭結束的時候,大約20%的奈及利亞人失去了家園,還有將近40%的奈及利亞人生活在溫飽線以下。即便在剩下的40%奈及利亞人中,也只有不到一成能夠獲得足夠的生活物資。照此計算的話,最多的時候,奈及利亞的戰爭難民超過了5000萬(人口以大戰前的2。5億為準),處於飢餓狀態的人口超過1億,而營養不良的人也超過了9000萬,只有大約1000萬奈及利亞人的生活得到保障,而在這1000萬人中,除了大約850萬軍人,其餘150萬就是奈及利亞的統治集團了。
不管怎麼說,當時的奈及利亞最需要的不是艦隊,而是物資,特別是食物與藥品。
用一位去過奈及利亞的戰地記者的話來說,如果在2062年第一季度過去之前,不能解決2億多奈及利亞人的生存問題,就算打贏了戰爭,奈及利亞當局也會被飢餓的戰爭難民推翻,共和國要想避免引發連鎖反應(當時在忍飢挨餓的肯定不止奈及利亞),就得在派出艦隊的時候,把糧食送過去,並且確保這些用來救命的糧食能夠送到難民手中,而不是被奈及利亞軍隊與政府官員中飽私囊。
提供糧食並不難,只需要大約3000萬噸糧食就能讓2。5億奈及利亞人活到下一個收穫季節,而運送3000萬噸糧食只需要150艘次的20萬噸級貨輪。即讓1支由50艘貨輪組成的船隊在4個月內往返航行3次,或者由3支船隊航行一次。
因為共和國在2060年與2061年均取得豐收,而且在印度擴建的農業工廠也在2061年達到最大產能,到2062年初,集約集團的糧食富裕量達到了1。2億噸,首次超過西約集團(在2061年,加拿大遭受寒流、墨西哥遭受旱災、美國多地爆發蟲災,使得糧食產量大幅度降低,加上澳大利亞與紐西蘭遭到轟炸,農業產量驟減七成以上,所以在2062年初,西約集團的糧食富裕量由2061年初的超過3億噸驟減到1億噸以下),所以為尼日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