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美麗心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生活是最好的修行:辦公室裡的修行課,美麗心點,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髒汙要及時擦,不能給人以邋遢的感覺;無論跟誰交談,都不要交叉腿,不要抖腳,端正坐姿,讓人覺得有修養。
一個多月後,張海來找我,他說改變形象後,同事都說他變親切了,而且最近也談成了一筆訂單。
其實張海不是個例,很多職場新人對儀表問題都有不同程度的忽視。有的人習慣穿一身學生裝,比如卡通T恤、休閒牛仔褲;有的人習慣穿著個性服飾,比如朋克範兒、透視裝;有的人穿衣邋遢,比如外套隨便披在身上、衣服有褶皺、鞋子有汙漬;有的人在做職業交談的時候習慣點一支菸或是交叉腿這些儀表的缺失都在為自己的職業素養扣分。
很多人認為,儀表真的那麼重要嗎?你看佛教總是在教人看破執著,跳出紅塵,既然如此還有必要那麼在乎外表嗎?
實則不然,佛教非常重視儀表。在《金剛經》第一品裡有這樣一段描述:“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意思是,在那時,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佛陀釋迦牟尼穿著袈裟,拿著缽盂,到舍衛城去化緣。索達吉堪布在做此段開示時說道:“世尊出門之前都要先整理衣服,我們後學者就更不用說了。作為一名佛家弟子,不管穿什麼樣的衣服,都應該讓人看起來順眼。當然,這不是叫你去學打扮,而是應有的威儀必須具足。否則,很容易讓人對佛法產生邪見其實,適當的穿著、得體的儀容,也是利益有情的一種方便。”
佛陀每次吃完飯,都會“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意思是收好袈裟和缽盂,將雙足洗淨,在法座上端身正坐。佛教修行,打坐唸經也好,傳法開示也罷,都要挺直腰背,這不僅能給信眾留下好印象,也可以修正自身氣脈,達到更好的修行效果。
顯然,一個好的儀表,能給人留下好印象,有利於事業的合作。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好的外表能激發人的積極情感——興奮、活躍、熱情、高興等。而積極情感的促成又會加深對交流物件的好感,好感的形成則會得出“交流物件品質不錯”的判定,這就是“暈輪效應(TheHaloEffect)”。
20世紀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德克(EdwardLeeThorndike)在研究人的認知與判斷從何而來時發現,人常常會從一個區域性得出整體印象。當人認為區域性充滿魅力,就會為其整體賦予一切理想的好的人格特徵;當人認為區域性糟糕,就會為其整體賦予一切理想的壞的人格特徵。就像陰天夜晚月亮周圍出現的月暈一樣,那些月暈不過是月亮散發出的光芒而已,不代表整個月亮。因此愛德華·桑德克為這種現象命名為“暈輪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戴恩·伯恩斯坦曾為“暈輪效應”做過一個實驗:他找到一些人物照片,上面有的人外表出色,有的人外表一般,有的人外表偏差。接著,他找來一些志願者評定照片上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結果,外貌、衣著相對出色的人被評定為和藹、親切、有內涵、沉著、人緣好等正面特徵,而外貌、衣著相對差的人則被評定為素質低、人緣差、缺少文化修養等負面特徵。戴恩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對陌生人的初次印象生成於對方的長相、髮型、服飾、儀態等第一眼能看到的方面,這些方面較好,就很容易自動判定出一些理想人格特徵,比如友好、有教養等,從而願意接近,儘管這樣的判定往往是片面的。
因此,在儀容儀表上多費些心思並不是無用的。相反,是對自己事業的一種幫助。那麼新人該如何選擇適合的著裝?這取決於所就職公司的性質和老闆的要求。不過一般而言,剪裁簡單修身的西裝和類似Polo衫的樸素的休閒裝是不會出錯的。但有些禁區是一定要注意的。
禁區一:衣著太隨意。
即便是對服裝再沒要求的公司,領導也不會希望在辦公室看到一些太隨意的衣著,比如夏天男士穿背心、花短褲、拖鞋;女士穿家居服、拖鞋,還頂著一頭亂糟糟的頭髮。太隨意的衣著會讓人產生邋遢的感覺,從而聯想到做事拖拉、跟不上公司節奏等負面形象。
禁區二:衣著太時尚。
除了一些跟時尚掛鉤的公司之外,大多公司對員工的著裝要求是簡單大方。新人入職後要學會觀察左右,看看其他同事的衣著打扮,不可太誇張、太時尚,這樣會拉開與其他同事的心理距離,讓別人產生疏離感。比如夏季女士穿著太暴露、指甲顏色太花哨、妝容太濃,給人的第一印象會是輕浮、缺少內涵,難以建立信任感。
禁區三:配飾繁多複雜。
在校園裡,一次佩戴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