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紅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五章 長胖了,北宋小文豪,明日紅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諸事準備停妥,春耕前杜甫草堂便開始動工了。

這次杜甫居住的幾間茅屋乃是由王家人出資修葺,當年韋莊復原的杜甫草堂遺址還在,選的地方很不錯,張方平覺得暗合杜甫詩中之景,便沒換地方,只讓王家人在原址上修復。

桃樹、綿竹、李樹、梅花之類的,春天也正是移栽的好時節,幾家人麻利地派人把花木種了下去。

唯一需要大興土木的是杜甫祠,這是原本沒有的,得從零開始建,還得為杜甫造像。估計到移栽的花木適應好浣花溪這邊的水土,杜甫祠才能看到眉目!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張方平把事情安排下去便轉去落實春耕之事。

巴蜀之地山很多,要不是前人修了都江堰,也成不了眾人口中的“天府之國”。

正因如此,春耕才得好好落實下去,免得今年的收成出問題!

去年京東、京西的大旱一直延續到如今,那邊的糧食缺口得靠其他地方補上,也不知會不會落到成都府頭上,他們得早做準備。不管怎麼樣,總不能讓自己任地上的百姓捱餓!

忙忙碌碌又到了盛夏,蘇輅已經在成都府住了一年。

蘇輅每日都跟著蘇軾他們一起讀書,接受兩個大文豪的雙倍薰陶,偶爾閒著沒事也會應李紹他們的邀出去玩,認識認識成都府的年輕人們。

成都府離眉山近,比他爹的任地利州更適合發展為他們的後方根據地。

反正多認識幾個人總沒壞處。

隨著暑意漸濃,蘇軾一行人也到了返鄉的時候。

他們祖籍眉州,鄉試也得在眉州參加,還有兩個多月就是鄉試了,他們得回去準備準備。

蘇輅自然沒理由單獨留下。

蘇輅與張家小娘子依依惜別,讓張家小娘子必須給他寫信,過了年他還會再來的。

到時他可能會陪堂哥他們進京赴考。

蘇輅本來打算去他爹那邊看一看,可惜春天太多雨夏天太熱,秋天太乾燥冬天又太冷,沒哪個季節適合走崎嶇的山路。

李白他老人家都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他就不去挑戰這終極難度了,還是跟堂哥他們去開封溜達一圈吧。

上回他們一家途經開封,只匆匆呆了幾天就回眉山來了,這次他得好好賞玩一下開封的風光。

回到眉山,蘇軾父子三個就得開始做考前準備。

這是精細活。

考生們得自己搞一本檔案,把自己的籍貫履歷家庭情況等等都寫在上頭。

這本小本本會跟著考生從鄉試到省試。

有些信譽好的書鋪會幫考生們包辦這些事情的,他們有經驗,不容易出錯,收費也不高,主要是想著要是考生高中了,他們也可以沾沾對方的光!

蘇洵不是頭一回應試了,沒有委託外頭的書鋪幫忙我,而是自己帶著兩個兒子糊應試名冊。

蘇輅在旁觀察完全程,覺得長見識了。

蘇洵見蘇輅一臉好奇地湊在旁邊,又隨口給蘇輅科普科舉之事,說這應試名冊得寫明三代以內的家屬情況,提防的是有人“移籍應試”。

原來大宋的鄉試是把名額分配到各州去,各州名額不同,考試難易度和競爭者強弱也大不相同,所以這個時代已經出了“科舉移民”的情況!

如果本州考出頭的希望渺茫,有的人會跑去競爭小的落後地區混個名額,甚至有不少人直接跑開封認門假親戚、喊別人當爹,只為混個留在京城考試的資格。

畢竟開封府的錄取率可是特別高的。

眼看這些鑽空子的行為越來越常見,朝廷自然得著手堵漏洞,蘇軾他們這種應試名冊就是科舉規範化的舉措之一!

蘇輅聽著這些十分熟悉的科舉八卦,不得不感慨人們在鑽空子方面的智慧:只要你敢留漏洞,就有人敢千方百計地鑽!

到別處買房安家還算是正經移民,那種改名換姓直接給自己換個爹的就真的是無恥之尤了!

蘇輅堅決抵制這種可恥行徑。

他關心地追問:“開封那邊真的好考嗎?我爹要是回朝廷當朝官去,我算不算開封人啊?到時我是不是也能在開封應試?”

面對蘇輅這一長串疑問,蘇洵耐心解答:“開封那邊當然好考很多。你若想在開封應試也簡單,你爹手頭有名額可以讓你進國子監讀書去,到時開封國子監會單獨設考場,只要過了國子監的考試,你便有資格參加省試了,不必再特地回眉山來參加鄉試。”

蘇輅一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驚!我成了女頻文主角

魚刺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