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星月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四十一章 匠戶,大明第一太子,夜星月語,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朱標凝神靜氣,然後附身專心批閱起來,首先就是戶部奏今歲天下墾田二十三萬三千九百八十頃有奇。
農為國之根本,朱標對每年新開墾之田的數目都是有印象的,這顯然是逐年遞增,記得洪武二年是四萬二千一百三十五頃,洪武三年是十萬六千六百六十二頃,可見大好之勢。
朱標讓小太監將這份奉送至御前,老朱看過後果不其然臉上也綻放出笑容,他們父子倆勤勤懇懇總算是有收穫了。
戶部另奏以於南京朝陽門鐘山之麓,種桐、棕、漆樹五千餘萬株,歲收桐油棕漆,為修建海船之用。
工部左侍郎上書曰“磁州臨水鎮產鐵,元時嘗於此置鐵冶,爐丁萬五千戶,每年收鐵百餘萬斤,如今廢置,不如遣人委官重新整治開爐。”
朱標心中還在思量之時,下一份奏章竟是工部右侍郎的,其言重新開爐採礦“利不在官則在民,民得其利則利源通而有利於官,官專其利則利源塞而必損於民,而且各冶鐵數尚多,軍需不缺,若再開採,必然擾民”
顯然他們在工部是對於此事是有過爭論的,或許是出於公心,也或許是出於私怨,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也就代表了工部兩種派系,保守及進取。
於如今而言,朱標自然是會支援進取,鐵怎麼會有夠的時候,不僅是磁州,他還要工部好好核實天下州府廢置的礦產資源,大些的官營開採,小些的交由民辦,讓利於民。
後面還有工部尚書的奏報,內容多是關於匠戶,現目前朝廷宮內和軍隊所需的一切物品,都由匠戶製造。
所謂匠戶,也就是有技藝的工匠徵調編為匠戶,子孫世襲,分為民匠、軍匠二種,每三年或二年輪班到京役作的民匠由工部管轄,固定做工的叫住坐匠戶,由內府內官監管轄。
軍匠大部分分屬於各地衛所,一部分屬於內府兵仗局、軍器局和工部的盔甲廠, 屬各地衛所的自用軍匠。
大體可分為六十二行,細緻劃分則可分為一百八十八行,負責生產從紙、表背、刷印、刊字、鐵匠、銷金、木、瓦、油、漆、象開、氈罽、紡棉花,到神箭、火藥、鑄鐵、釘鉸、穿甲等等所需。
蒙古人最初設立專門的匠籍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兵器和武備相關製造的需要,為他們征服歐亞大陸提供穩定的後勤支援,他們最早期的匠戶基本上是在征服過程中搜集的歐亞各地的高手工匠。
而大明依舊保留匠籍的原因很簡單,首先是為了保證後勤供需的穩定,畢竟開國之初天下未靖,四邊都還在打仗,穩定的保持後勤才能保護這個新生的國家。
再者就是方便管理,當然也可以說是壓榨,士農工商,工商賤業,他們的想法並不重要,怎麼讓他們專心履行自己的職責很重要。
唯一的好處就是每戶正匠做工,得免雜差,仍免家內一丁以幫貼應役,餘丁每名每年出辦繳納工食銀三錢,以備各衙門因公務取役僱覓之用。正匠每月工作十天,月糧由官家支給。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