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星月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一十二章 陪都,大明第一太子,夜星月語,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失次,是與嚴肅朝儀相悖。
所以新規文武百官入朝,除侍從、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指揮使、六部尚書侍郎等官許上殿,其餘文武官五品以下,並列班於殿前丹陛左右,若有違犯,由糾儀官舉正。
跪拜禮朝賀之禮後朱標走上御階站到自己半君半臣的位置上,側身而立面對群臣,隨著大殿內側持鞭太監一聲清脆響亮的辮響,今日早朝正式開始。
先是禮部將昨日的成果一一彙報,然後就是穎國公傅友德上前稟報:“大都督府奏京師將士之數凡二十萬七千八百二十五人,今歲將過,是以匯稟聖上。”
朱元璋點頭道:“諸將士守衛皇城有功,著令兵部以及大都督府商討犒賞之事,戶部酌情予以配合。”
“諾”
朱元璋隨後對胡惟庸說道:“昨日咱看了中書省奏文,近世狃於胡俗,家人之死,以火焚燒,而將其骨投入水中,致使孝子慈孫於心難忍,又傷恩敗俗,應嚴厲禁止。”
“百姓貧窮無地埋葬的,所在官司可擇近城寬地,闢為義塚,由其埋葬,若有宦遊遠地,不能歸葬的,有司給予力費,令其歸葬。”
胡惟庸站出來躬身說道:“聖上仁德愛民,天下百姓皆應歎服君父皇恩浩蕩。”
其餘瑣事輪番上陣,朱標一般都是靜靜地看著,畢竟他還是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奏以練習國政的階段,並非越過老朱監國理政,所以大多事情還不用他處理或者發表意見,還是以多聽多看之主。
突然監察御史鄭沂踏出來說道:“啟稟聖上,微臣以為京師為天下根本,四方瞻仰,爵位之設,當使內尊而外卑,內重而外輕。”
“今南京、北京知府與在外散知府同稱,甚失內外之統,臣以為宜改應天知府為南京尹,開封知府為北京尹,如此則國體尊而爵位適當。”
朱標突然聽到北京猛的一愣,然後這才回神想起說的是開封府,明朝洪武元年三月,徐達帶領北伐軍攻取河南,那時候不少文武群臣都建議定都汴梁,畢竟是八朝古都,尤其是宋朝國都,漢家正統。
老朱北伐前在應天招兵的時候就是於營門建立二大黃旗,兩傍立二牌,旗上書雲: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牌上書雲:九天日月開黃道,宋國江山復寶圖。
那時候老朱確實動過這個心思,四月,老朱就去了汴梁城考察,結果失望而歸,汴梁久經鍛鍊早已荒廢的不成樣子,連城牆都是破破爛爛的,想要修繕都不可能了,唯有推到重建。
老朱回京後下令改汴梁路為開封府,置河南中書分省,省治開封府,同年八月,以開封府升格建為北京,位居陪都,重建開封城,
所以開封府確實是如今的北京城,只不過一直以來也沒人提起此事,畢竟太破了重建也沒完成,所以都是以開封府直稱,倒是少以北京為名。
中書參政塗節上前道:“臣附議,兩京府城位格尊貴,其知府也當格外擢升,這在宋朝也是有先例可循的。”
禮部尚書與身旁的兩位尚書小聲交談幾句也上前附議,翰林院等官員對這種事情自然也是上趕著力挺,地方文官之首本就多出自翰林院,在有兩個品級高的自然是好的。
朱元璋倒也沒什麼意見,京城就在他眼皮子底下,別說稍微提升一下,就是直接提到正二品又能如何,在京城這種政治中心,一個知府難有什麼作為,能維持任期平穩就是祖宗積德了。
朱標這時候轉過身子對自己父皇躬身說道:“啟稟父皇,兒臣有奏。”
聽到朱標的話朝堂瞬間安靜了下來,原本還要踏出腳步附議的官員們默默將腿腳收好,如果太子殿下是反對這件事,那他們在這麼附議也無濟於事。
這種可允可不允的小事上,只要太子殿下說話了,那麼聖上就算為了維護殿下的威儀也一定會答應下來,不可能為這種事削了殿下的體面。
朱元璋也把目光投向兒子,有些疑惑這件事應該沒什麼問題,怎麼向來在早朝上沉默寡言的兒子要插手了,不過也無所謂,無論他贊成與否應下就是。
“太子說吧,咱聽著呢。”
“是,兒臣同樣附議鄭御史之言,南北京城知府確實應該格外擢升,但兒臣以為當去開封府陪都之位,升北平府為北京,為我大明陪都。”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