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0部分,回到過去變成貓,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然,鄭嘆也不好去跟那位動物明星較勁,國情不同,社會規則動物福利也有差異,再說了,鄭嘆自己本身也是個特殊情況,不可能真去跟那樣的動物明星攀比,焦爸說過了,咱要低調。
所以,對於小郭很神往的大銀幕,鄭嘆雖然也有些意動,但也沒多想,畢竟,各有各的活法。至於跟“crystal”同臺競技,這個艱鉅的任務就留給齊大大那隻獼猴算了,反正那倆都是猴子,還都走這條路。
紀錄片播放的當天,得到訊息的焦家人晚上坐在家裡客廳守著。誰都沒出去,焦爸也沒去院裡。
一家四人加一隻貓都盯著螢幕。
鄭嘆看了看很認真盯著螢幕看廣告都沒顯露出不耐煩的四人,突然有些感想。僅僅只是個紀錄片而已,竟然會讓一家人都坐在電視機前早早等候著,焦爸連今天晚上的一個會議都推掉了。
即便之前焦爸跟鄭嘆說要低調,但真正到了這時候,焦家四人卻都抑制不住的激動,帶著點自豪,與有榮焉的感覺。
如果,是個電視劇。又或者。是真正上了大熒幕,焦家四人會不會更激動?畢竟,多數情況下來說,紀錄片對公眾的影響力比不上電視劇和電影。而鄭嘆自己在小郭那個工作室拍攝的也只能算是小打小鬧。取悅一些網路觀眾而已。要不要。再往上發展發展?
在鄭嘆思索的時候,那邊焦遠激動地道:“開始了!開始了!”
鄭嘆抬頭往電視機那兒看過去,上面顯示著紀錄片的名字——《城市。人。貓》
後面還有個副標題。“京城貓事”。
看著標題就知道楊逸那傢伙早就想拍成個系列片了。這個是京城篇,下一個是明珠篇,下下一個不知道會是哪個城市,難道楊逸還會將國內的重點城市都拍個遍?應該不會。
這個紀錄片也不長,廣告加起來都沒一個小時。
有鄭嘆的鏡頭的時候,焦家幾人很激動,雖然上面的鄭嘆是染過毛的,但對焦家幾人來說,黑炭依然是黑炭,四人還點評了一下鄭嘆在裡面的角色和演技情況。當然,其他貓也有討論,包括大小米,還有別的貓。
從老京城到如今現代化高樓聳立的首都城,不同的風景,生活著的人,以及,那些活躍在各處的靈活的身影,在螢幕上一一呈現。
家養的,流浪的,住豪宅的,蹲小巷的,高貴的,土鱉的,正經的,神經的……但不管哪種,楊逸想表現出來的,就是那股子屬於京城的貓們的靈氣和痞勁兒。
當初,在鄭嘆看來,那邊的貓也沒啥特別的,但透過這片子一剪輯一處理,給人的感覺就完全不同了。
難怪人們說,上了螢幕就是不一樣。鄭嘆看著上面的自己都覺得頓時文藝範兒了。
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場景,伴隨著不同的音樂,觀眾們跟著紀錄片一起回憶,有人回憶當年的衚衕老巷,有人回憶記憶裡那個模糊的現在只能在一些老照片中看到的小身影,也有人,在回憶曾經生活在那裡的與之相關聯的人和事。
當初參與拍攝的時候並不覺得怎樣,但真正製作出來,鄭嘆卻發現片子很帶動人,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鄭嘆參與拍攝的那幾個“回憶”的場景中,還插放上了楊逸外公生前拍的那些貓的照片,每一張都記載著那個時代的城市,那個時代的人,以及,活躍在那個時代的貓。
片子片尾還引用了《petword》雜誌某編輯的話:
我們也許居住在不同的城市,看不同的風景,過迥異的生活,每天和不同的陌生人擦肩而過,帶著各自的心情開啟家門,而迎接我們的卻是同一種幸福。當你抱著貓兒溫暖的身體靜靜地觀察這座城市時;是否知道:這裡有多少故事與貓有關,別的城市又在發生著什麼?我們,是因為有貓才愛上這座城,還是因這座城才擁有了貓?
看完之後,焦爸又去搜尋了一下這片子的官網。
既然打算拍成系列片,楊逸也整了一個官網出來,那上面放上了新出的一些宣傳影片,已經做過處理了,是現在正在明珠市拍攝的一些片段。
這哪是打算拍,這明明早就開始動工了!甚至可能都已經快拍攝完畢!
鄭嘆想著,如果真要自己參演的話,不至於到現在都沒人過來跟焦爸商談。
這麼看來,後面幾個系列也未必需要鄭嘆去參演了。
看官網的論壇裡面,發帖的人還挺多。
這個京城篇引起人共鳴的大多數也都是在老京城生活過的,或者現在就住在京城的,有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