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0部分,回到過去變成貓,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小米的視線隨著鄭嘆移動,估計是覺得空間太小,它將旁邊的大米擠了擠,被大米一巴掌蓋在腦門上也不在意,繼續擠,腦門被繼續抽。
這倆貓都擠在車窗這兒,鄭嘆也不好進去,還是前面的司機招呼鄭嘆,從前車窗跳進去的。
那個司機鄭嘆沒見過,不過聽他跟查理談話的時候知道,這就是方邵康說過的那個在京城這邊幫忙照料的人。既然都是提前打過招呼的,查理也放心了些,目送車裡離開之後,查理跟楚華市的人彙報鄭嘆的行蹤,這是老闆小郭和焦教授都叮囑過的。
那邊,跳進車裡的鄭嘆就坐在副駕駛座上,後座有方萌萌和兩隻貓,還有一個不認識的人,是方萌萌她媽派過來幫忙照顧孩子和貓的。
鄭嘆注意到,小米身上帶著繩套,牽繩的另一端在那個鄭嘆不認識的女人手裡。小米的貓牌掛在繩套的一個扣上,做得還挺精緻。繩套還從小米的前肢腋下穿過,這樣牽繩的時候不會讓貓脖子承受所有的力道。不過,一般用這種繩套的,多半都是比較好動的。看大米就不這樣。
和鄭嘆猜測的一樣,小米這傢伙,有多動症傾向,和大米的安靜穩重感截然不同。鄭嘆上車之後,小米一開始很好奇,時不時湊近嗅嗅,不知道是想起來來還是覺得鄭嘆沒威脅。湊近走來走去。還抬爪子碰鄭嘆,在後座上動得頻,直到方萌萌將它強行壓車座上。
就算趴著,小米也沒閒著。蹭來蹭去玩玩這玩玩那。尾巴甩來甩去。不知道這性格像誰。花生糖當年也沒這樣吧?
另外一個讓鄭嘆不爽的就是——體型差距。
在鄭嘆看來,花生糖比他低一輩,大米小米那又小了一輩。站在這倆小輩旁邊,鄭嘆看它們都得仰著看。
到方萌萌她家之後,鄭嘆才知道自己還是小看了小米。
鄭嘆趴沙發上看著小米將一個網球滿屋子撥弄著玩,時不時招惹下沙發上的鄭嘆和貓爬架上的大米,然後被二者扇巴掌,樂此不疲。
不知道到時候拍攝的時候會不會惹麻煩。不過那些是楊逸和拍攝組的人操心的事,鄭嘆不再去想。
方萌萌拿著相機給鄭嘆和大米小米拍了很多照片,大米早已習慣,小米也好像並不在意相機,有時候還好奇地湊向鏡頭,拍出來幾張大鼻子照,嘴邊那顆痣尤為明顯。
鄭嘆沒有在方萌萌家多留,第二天就被楊逸開車過來給接走了,拍攝組那邊可沒有太多閒工夫,很多地方還需要磨合,楊逸可是在鄭嘆身上給予了很大希望的。
很多人說,紀錄片是電影的長子,是故事片的窮兄弟。就像鄭嘆知道的那樣,並不是每個紀錄片都能被大眾認可,大多數的紀錄片都被束之高閣,名字提起來很多人聽都沒聽說過,就算聽說了也沒看的興趣。
很多人也不看好楊逸花費心力的這個片子,拍啥不好要拍記錄片?
對此,楊逸一點都不在意。
鄭嘆並不是一隻京城貓,既然要講京城裡的貓的故事,這些故事裡肯定不會是真實的鄭嘆。真實性是紀錄片的本質屬性,記錄客觀存在的事情,讓觀眾們有更真實的感受,所以,楊逸並不會去胡扯也不會讓鄭嘆去演那些假的故事。
鄭嘆要演的是,曾經的真實的事情。也就是說,鄭嘆要演繹另外一隻早已經不在世上的貓,換地點也要換心態。
和二三十年前相比,現在的京城變化很大,楊逸記憶中的那些場景和事物並不能如實再現,所以,這也涉及到了一個透過科學技術手段來虛擬的手法,當然,虛擬並不就代表虛構,故事還是真的,科技手段虛擬的場景和事物也是曾經真實存在有歷史依據的,所以,這部紀錄片有一些片段需要運用虛實結合的拍攝手法,去再現真實的故事內容。
人有再現過去往事的能力,那些往事,就是存在於楊逸記憶中的一幕幕,楊逸說要達到思想上的共鳴,鄭嘆感到壓力有點大。
不論是陣容還是氣氛,都與小郭那個工作室有很大的不同。
在拍攝的過程中注重對光比的控制,提高影像的視覺效果,因此這對攝像機以及攝影師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攝影師要透過對光比的調節來保證影像的美感,可以將拍攝的內容以最美的角度展現給大眾。先進的拍攝裝置,手段高超的攝影師,這兩方面都能看出楊逸對這部紀錄片的重視,而後期的製作,對於影像的技術處理要求也高,要能夠在保證拍攝內容真實的情況下,對影象進行修飾,從而來增強視覺效果,這都需要相關的拍攝技術人員要有高強的技術能力。
果然,拍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