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先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六章 斬殺曹查理,拜訪天師府,我在諸天有角色,太素先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上清鎮,道教正一派的祖庭,龍虎山天師府,一般稱嗣漢天師府,傳說從東漢時期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九天神丹伊始,張氏子孫在龍虎山承襲了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是神州一姓嗣教時間最長的宗派,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官封一品,相當於宰相官職,天師府因此也被稱為“龍虎山中宰相家”。

天師府是從第四代天師開始的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處。原稱“真仙觀”,建在龍虎山腳下,原系宋徽宗趙佶賜予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的私宅,崇寧四年始建於上清鎮關門口,元延佑六年由第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遷建於今址,即上清長慶坊,在今上清鎮西。明太祖洪武元年,賜白金十五鎰,在今址上清鎮中心重建,後又經十多次修建,現存木構建築均為清乾隆、嘉慶和同治年間遺物。

天師府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築群,整個天師府由府門、大堂、後堂、私第、書屋、花園、萬法宗壇等組成,在佈局和風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神道合居的鮮明特色。

天師府依山傍水,規模宏大,氣勢非凡。府內豫樟成林,蔭翳蔽日,鳥棲樹頂,環境堪幽。因道教興起于山澤草莽之間,道士追求超凡脫俗、清靜無為的境界,因此天師府內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

道教原有四大宗壇,龍虎山天師派為正一玄壇,茅山三茅真君派為上清法壇,閣皂山葛仙翁派為靈寶玄壇,西山許旌陽派為淨明法壇。後因三山勢微,元時張天師奉旨領江南道教事,故三山符籙均收歸龍虎山天師府,乃改正一玄壇為萬法宗壇,維持至今,可見“萬法宗壇”乃是道教正一派的共同宗壇。

道教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以上服裝,均取肥大寬鬆,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塵凡之意。又取直領,以示瀟散。道教道袍可以分為七個等級,有著嚴格的規矩。

黃色法衣:王者所著,在法衣中最為上等。天師聖主常著黃袍。

紫色法衣:大師講經所著,亦可為天師老臣,高階法師。

紅色法衣:上等法師所著,上表祈福所用。

青色法衣:中等法師所著,拜斗,祝壽常用。

綠色法衣:下等法師所著,散人仙客亦著。

黑色法衣:鬥部著。

白色法衣:冥司著。

張雲清一身黃色天師法衣,閒庭信步的走在龍虎山階梯之上,氣定神閒,不緊不慢的,從容無比,目光清正,不時的欣賞著龍虎山中的景象。

“不愧是正一教祖庭,氣象萬千,山中靈脈匯聚,蘊藏龍虎之運,張道陵不愧是四大天師之首,被譽為祖天師!”

張雲清眼眸之中清光閃耀,心神遁入虛空,俯瞰整座龍虎山,一龍一虎盤踞山中,氣象驚人。

張雲清收回心神,眸子黯淡,樸實無華,返璞歸真,看上去如同一個普通人,身形閃動,倏爾出現,倏爾消失,道道殘影留在了階梯之上,張雲清在天師府前停住了腳步,朗聲喊道。

“茅山上清宗張雲清前來拜訪!”

張雲清此行的目的是為了取回茅山三茅真君派的上清符籙,張雲清貴為天師,總不能連自家宗門的法壇都保不住,還要人家天師府幫忙保管吧!

天師府,三清大殿,一位鬚髮皆白的老道士身穿黃色道袍,這是天師府代代傳承的天師法衣,正是天師府當代天師,他鬚髮皆白,面容清瘦,精神矍鑠,手中握著一柄拂塵,仙風道骨,氣質極佳。

“茅山上清宗的天師終於來了,自酆都鬼城毀滅,我就料到了這一天!”

當代天師叫張靜清,是龍虎山第六十四代天師,修為強橫,可以稱得上是張雲清之下第一人,比當初的石堅還要強橫三分。

張靜清嘆了一口氣,起身而立,對著一旁的弟子吩咐道。

“天師降臨,我們龍虎山不能失禮,命人列隊奏樂,迎接茅山張天師!”

張清淨的弟子臉上有些桀驁之色,聞言不服氣的說道。

“師父,沒必要如此隆重吧,我們龍虎山可是正一教祖庭,從未這樣迎接過同道!”

“你懂什麼,老老實實照做就是了!”

張靜清瞪了一眼自己的弟子,訓斥了一句。

張靜清的弟子天資過人,修為強橫,年紀輕輕,就已經摸到了道家真人之境的玄妙,日後必將超越張靜清,執掌龍虎山,所以性格難免有些桀驁,甚至可以算得上狂傲囂張,所以才會反對用如此隆重禮節迎接茅山道士。

張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是天津飯,你看什麼看

四眼天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