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部分,讀史有學問,冷如冰,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個沒有見識而又氣量狹小的粗人,沒想到您能寬恕我,請您責打我吧!”藺相如也很感動,親自把他扶起來。從此“將相和”,兩人更加相互理解尊重,結成生死之交。就因為有這樣的兩個人,秦國在其後的十年內,未敢發兵攻打趙國。

藺相如對外以強硬機智取勝,對內以柔和謙讓制勝,不愧是戰國時期的名相,即使在中國歷史上,也不失為一位傑出的外交家和政治家。在這裡,謙讓制勝恐怕不僅僅是一種權術,主要還是由個人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養所決定的,因此,藺相如可稱為謙讓制勝的典範。

需要看到的是,謙讓制勝必須有一定的條件。謙讓本身必須有厚實的才智、品德、能力、權位和實力做後盾,否則就成了被迫退讓。其次還要看謙讓的物件,如果對方是一時糊塗的明理之人,固然不妨謙讓;如果對方是得寸進尺或是愚頑不化的小人,謙讓就等於逃跑了。

正如開篇所講一樣,謙讓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但哪些是真或有多少真多少假可就難說得很了。倒不是想給藺相如這位謙讓典範抹黑,他對廉頗謙讓是否完全徹底地像他說的那樣是出於重國家而輕私仇的考慮還很難說。也許他還感覺到,同廉頗相爭,不易取勝,不如以和為上。不是嗎?在中國歷史上,又有幾位文人、書生能爭得過手握刀槍劍戟的武將呢?

。 想看書來

曾國藩的奧秘(1)

近年的“曾國藩熱”有些令人費解。

自《曾國藩家書》和長篇小說《曾國藩傳》問世以來,電影、電視爭相以之為題材,尤其是書刊界,更是趨之若鶩,十年來出版的有關曾國藩的書籍不下百種,的確很流行,奇怪的是出版商每出必賺,屢試不爽。

那麼,曾國藩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學者兼“賢相”的典型,自曾國藩以後,這類人物就只可聞其名,而無可見其人了。

今人為什麼對曾國藩表現出如此大的熱情呢?從前幾年的《曾國藩家書》熱,到現在的《曾國藩傳》熱,一直熱情不衰,難道人們忘記了他是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元兇了嗎?

從政治角度看問題往往是短淺的,從文化角度看問題往往是深遠的,要了解人們對曾國藩的熱情,還得從傳統中國人的做人理想說起。

一般說來,傳統中國人的理想有兩條,一是做官,二是成名。做官實惠,成名可以不朽,如果能把二者集於一身,那就妙之極矣!做官是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理想,“榮華富貴”四字可謂形容盡了做官的好處,對於極為實在的中國人來說,如能得享高官厚祿,可謂不枉一生了。因此,中國人歷來就對官有著敬畏和崇拜之情。只做了官,還不夠高雅,如果能成為賢人甚至聖人,那就更加完美了。中國人歷來對於先賢聖哲有一種神秘的敬畏感,認為他們不僅是天道的代言人,還是神明的象徵,因而,一般人尊重聖賢,讀書人尤其如此,他們最大的願望大概不是當皇帝,而是成為“帝王師”。

其實,名、利往往是粘結在一起的,所以,在圖得官位、名譽的同時,往往就有了實利,像孔聖人那樣一生窮困潦倒、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的情形畢竟是個別的,而中了狀元,做了大官,發了大財的情形才是普遍的,所以,中國人往往把名、利看做一回事。但畢竟還是有區別的。商人賺錢,還是為傳統觀念所鄙視,土地主有錢,也為城裡的人看不起,因此,像曾國藩那樣,既是晚清統治集團中最大的實力派,是名震中外的“聖相”,還是學術界的領袖,是“帝王師”,把官、權、名、利結合得十分完美,就成了傳統中國人的理想形象。

的確,在曾國藩的身上,虛名與實利都得到了集中的體現,他這一輩子實在沒有白過,吃喝玩樂佔了,叱吒風雲佔了,行權用勢佔了,建功立業佔了,舞文弄墨佔了,壽終正寢佔了,總而言之,功名利祿四字全佔去了,可謂佔盡了在中國人看來令人羨慕追求的一切好處。

那麼,曾國藩在沉默了一百多年以後,能夠重新喚起人們的熱情,也就不足為怪了。只是,一般人能夠學其一面已不可得,更無機會能夠全面模仿效法。

歷史上的曾國藩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他是一個爭議很大而且極其複雜的人物,在他身上,可以說集中了中國傳統官僚的所有特點,也摻雜了一些文人的品格。前人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叫做“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其意是說如果稱讚他的話,可以把他看做是一位“聖相”,如果審判他的話,又可以把他看做是一“元兇”。其實,曾國藩遠比此定論要複雜得多,說他是“元兇”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都市極品武神

垃圾王

福氣安康

打死也不說

喜笑妍開

知恩報恩

潮熱夏日觀察記錄

Sansaga

地球上唯一的魔法師

奧巴牛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