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2部分,讀史有學問,冷如冰,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貞觀年間的政治,可以說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治理國家方面,尤其是在大亂之後撥亂反正,魏徵充滿了信心,主張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緩。唐太宗即位之時,天下初定,百廢待舉,唐太宗雖有心治理好國家,但到底該怎麼辦,卻是心中無數。一天,他問魏徵說:“賢明的君主治理好國家也該需要百多年的工夫吧?”魏徵不同意他的想法,他認為:“聖明的人治理國家,就像聲音立刻就有迴音一樣,一年之內就可見到效果,三年見效就太晚了,怎麼要等百年才能治好呢?”尚書僕射封德彝認為,“自古以降,人心一天不如一天,日趨奸詐,秦朝用嚴刑,漢朝用霸道,都沒把人心教化成功,魏徵想用這些滿是書生氣的話來治理國家,那必然敗亡。”魏徵則針鋒相對地說:“大亂之後治理國家,就像餓極了的人要吃東西一樣,來得更快。如果人心是如流水一般向下墮落,今天的人也都成了鬼怪,還談什麼治理國家呢?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問題是採取什麼措施來治理,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唐太宗基本聽從了魏徵的意見,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只過了三兩年,唐朝就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在對待政治對手方面,魏徵堅決主張招撫,反對鎮壓。在“玄武門之變”過後,忠於太子李建成的部下遍佈全國,他們不知道李世民殺了李建成之後會對他們採取什麼態度,一時人心惶惶,許多人準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