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生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八章 賞燈,田園步步嬌,楠木生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正月十五看花燈。到了十五這一天,雪嬌早早起來打扮好了,穿上簇新的襖把裙子換成棉褲,頭上挽了兩個圓苞,扎著紅絨繩,準備了一個絨布袋子,裝上各色面果,只等天黑就去鎮上看花燈賞煙火。
隨後,李蟬蟬醒來了,披著粉色小襖,就著雪嬌洗過的洗臉水擦了臉,拍上香脂,掃上胭脂。
“蟬蟬姐,你先吃塊糕餅墊墊肚子。”陳雪嬌端一碟子蜜三刀,到了一碗炒麵茶端了進來。
“我好久沒有去鎮上了,還是你們這裡好,離鎮上近,想買個什麼東西都方便。”李蟬蟬咬了一口蜜三刀,扯出長長的絲兒,讚一聲“好甜的果子。”
每年正月十五這天,鎮上都會舉辦賞燈節,白土鎮靠近小淮河,鑿了河裡大塊的冰,雕刻成花鳥蟲魚各種各樣的冰燈,這些冰燈擺放在河岸兩邊,裡頭點上蠟燭,到了晚上一起點火,映得整個鎮變成了不夜天。河邊上建凡是有橋的地方俱建了觀燈臺,四面寬敞臨水,那被鑿掉冰的水面波光粼粼,大戶人家會包了旱船停放在冰面上瞧熱鬧。除了冰燈,還有各種各樣的紙燈籠、木頭燈籠,掛在樹上橋頭,各種形狀栩栩如生。月亮升到中天的時候,鎮上的大戶人家以及一些酒樓店鋪會一起燃放煙火,一簇簇的五彩煙火在天空炸開,地上天上亮如白晝。
李蟬蟬還是小時候由李老爺子抱著看了一回燈,因為小記不清當時的情景了,只知道漫天的煙火在眼前炸開,把她嚇哭了,爺爺買了一串糖球塞到她嘴裡。
昨兒是大壯成親走姑姑家的日子。李蟬蟬跟著哥嫂到了陳家,住了一晚就等著今兒十五和雪嬌一處去鎮上看燈。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徐州府南邊的風俗,北邊的風俗是蒸棉花燈和走百橋。
李氏守著灶臺蒸棉花燈。和的硬硬的面,面里加了鹽、胡椒粉,在案板上揉搓成擀麵杖般的圓柱長條,切成一段一段的,左手按著右手將面段捏成窩頭狀。反過來在案板墩平。上沿先捏一道槽,用剪刀把邊兒剪了弄成蓮花邊。大火,上鍋蒸熟。一隻只拳頭大的棉花燈出鍋了,把棉花纏在竹篾上插在燈裡,滴上香油,晚上用火點燃擺放在房裡。徹夜燃燒不能斷了火。
看燈的小孩子,每個人手裡都端著這樣一盞燈。有那嘴饞的。不等油熬盡,直接吹滅了火,一口要下去一嘴的油。
到了晚間,李氏一盞一盞點燃了棉花燈。雪嬌幾個孩子每人手裡拿了一盞,跟著村裡大人走百橋。村子裡也就只有三座橋,每走一座嘴裡念幾句平安。為的就是祈福家人健康平安。
走完最後一座橋,雪嬌、李蟬蟬、雪如、齊平等孩子去鎮上看燈會。
這是他們頭回去鎮上看燈。大晚上的,人這麼多,李氏自然不放心,千叮萬囑,裝了一袋子吃食,又怕齊平到了夜間會冷,從屋裡翻出一件襖硬生生給套在身上。
最後還是陳秀才說了一句:“鎮上離家裡近,左右都是熟人,怕什麼。”李氏這才把孩子們打發出門。
若不是陳秀才年節下多喝了幾杯酒引發了背上的傷口,李氏也跟著孩子們去鎮上看燈觀景了。她還是為閨女時去鎮上看過燈,成了親一年忙到頭就沒有一天鬆快,想到這心下嘆了口氣,她兩個閨女日後都是人家的媳婦,入了婆家的門再也沒有自由身,幸好她這個當孃的不拘這她們,由著她們樂幾年。
雪嬌幾個來到鎮上,鎮上各處都預備停當,街上鋪子屋簷下點了一溜硃紅大高照燈籠,用的俱是羊油蠟燭,又亮又不易叫風吹了,河岸邊一座座冰雕,點上蠟燭籠上紅紗,沿著小淮河一路鋪排開去,金舞銀蛇似的,徹夜不熄,連著燈籠和天上的一輪明月組成火樹銀花不夜天。
幾個孩子興奮起來,圍著小淮河走了一圈。
小淮河岸上的冰燈節是官府舉辦的,今年尤其熱鬧,聽說是彭城王對燈節來了興致,蒐羅了整個徐州府的能工巧匠,以花為題精雕細琢出來千餘盞冰燈。那些匠人把渾身本事帶了出來,雕刻的燈美輪美奐,打遠看真真是一朵朵盛開的鮮花。或是重瓣蓮或是單瓣梅,比姿比態,各項都打出分來,得分最高的那一家,便摘了“花燈仙子”的名。
還是彭王府的一位師爺說,賽燈花有甚個好瞧,不就是一塊塊冷冰冰的冰塊雕刻出的,名種再多也是塊冰,也不知是哪個興起來,提出叫美人兒用紅綢捧了冰燈上臺,拔得頭籌的就是元宵冰美人。
說是元宵冰美人,正經人家的女兒怎麼會站出來拋頭露臉,實則出來的都是行院人家的小娘。
為了看那冰燈美人,十里八鄉都出動了,到處擠擠挨挨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