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賞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八四章 小工廠的發展困局,回到清朝做鹽商,獨孤賞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過現在冶煉技術上升了,工廠可以給他們配上更好的滑輪組。
這種吊車遠遠地看去就是四個輪子支撐著兩個三角形的架子,下面兩道橫樑,上面一道加粗的橫樑。滑輪組裝在上面的橫樑上,可以左右的移動。
現在徐州這裡就有很多生產這些小機械的工廠。董書恆知道後世的很多大企業原本只是小的電子廠。現在歐洲的很多大工廠,比如克虜伯,以前也只是一個小作坊。
這些小廠就像是一顆顆卵,總有幾個弄夠孵化出大企業。
從徐州的碼頭登岸,董書恆沒有去華夏第一重型機械廠這樣的大工廠,而是先選擇了一家小型的機械廠。
這家工廠的名字很普通,就叫做昌隆機械廠。廠子裡有五六十名工人。
老闆名叫鄭惠恭,是一名來自海州的商人,長得非常的普通,看起來非常實誠,不像很會說話的樣子,即使見到了董書恆都沒想到多拍幾下馬屁。
參觀的過程中,他只是有問必答,沒有過多的新增自己發揮的內容。
很早以前,鄭惠恭做行商的時候,就經常跑淮海公司在臺北的工業區。
從那裡販來一些鐵製的工具,倒賣到北邊的海州和徐州。
後來淮海軍開發徐州,他就漸漸在徐州落戶,見到徐州建立了那麼多的工廠,他也在各地僱傭來了一批鐵匠,自己開了一個工廠。
他的廠子最初的時候還是靠著師傅們掄大錘,生產一些鐵鏟、鐵鍬等工具。
主要是徐州這裡有鋼鐵廠,容易獲得原材料。
鋼鐵廠產的鋼比別處土法煉的鋼質量要好,價格也不貴。所以打出來的工具,販賣到當時的清控區總是能夠賣到好價錢。
鏟、鍬、鎬這些工具都是消耗品,鋼材的質量直接關係的這些工具的使用壽命。
工具的好壞,行家一用就知道。
就這樣,鄭惠恭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的積累。
有了錢之後,他沒有去買地建宅子。
他當初去淮海公司的工廠參觀過,見識過了淮海軍工廠中使用的蒸汽錘。那種巨大的錘子,每一次錘擊下去都會給他帶來巨大的震撼。
這個大傢伙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中。
所以,當他有了錢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買一個蒸汽錘。
這個東西可不便宜呢。
有了蒸汽錘之後,他的工廠的人數雖然沒有增加,但是產量卻上升了幾倍。
這就是工具帶來的好處。生產效率帶來的提高,很快就會填補購買工具的投入。
鄭惠恭他們生產的工具根本就不愁銷路,工業生產帶來的物美價廉,必將讓工廠在競爭中代替那些原始的小作坊。
“鄭掌櫃,你今後有什麼想法。”董書恆問道。
“回總統,小的自然是想購買更多的機器,將我的工廠開的更大。”鄭惠恭回道。
歸根結底,賺錢才是支援他們走下去的動力。很多工廠主都是這樣,在賺錢了之後,總是首先想到擴大生產規模。
這個也會有副作用,董書恆是學過馬政經的,自然知道,但是這還很遙遠,董書恆也沒必要再這種場合說出來。
關於鄭惠恭的收入,董書恆沒有多問。但是他知道這個工廠給鄭惠恭帶來的利潤必然不菲。
不然鄭惠恭不會抵制住購田置業的誘惑,而將錢全部都投入到工廠中。
“鄭掌櫃,經營中有什麼困難嗎?”董書恆突然問道。
鄭惠恭沒想到董書恆會主動開口問這個問題。
一時有些猶豫,不知道該不該說自己的困難。
萬一大總統只是跟自己客氣一下呢?自己要是真的提了自己的困難,不知道會不會引起人家的反感。
困難肯定是有的,工廠經營怎麼可能沒有困難呢?
不過他反過來一想,大總統這樣的大人物犯得著跟自己這樣的小人物說這些虛頭巴腦的話嗎?
“總統,小人不是很會說話,有不妥的地方,還請您見諒。”
“沒事兒,鄭掌櫃,你看你比我都大了一輪,有話你就是隨便說。”
“是這樣的,要說這困難,我們還真有。首先一個吧,就是咱們這兒大裝置,買起來要等。就比方我這個蒸汽錘,當初就是排了很久的隊才買到。要是跟洋人買吧,那價格要貴上好多。”
“其次,咱們這些小廠子到銀行借貸非常的困難。要是能夠貸到款子,我這裡就可以提前擴大規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