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攝氏0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部分,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攝氏0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們甚至將到政事堂參加宰相議事例會的事兒都忘得無影無蹤。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擢房杜左右僕射 整吏治京官並省(7)
政事堂設在門下省,是宰相辦事的處所,例由中書令負責召集宰臣議事。
李世民在聽朝之餘,常常愛去兩個地方:一個是東宮的弘文殿,他到這裡多與飽學學士商榷史事,以為今用;還有一個地方即是政事堂,他到這裡多與宰相們商議國家大事。
按唐制度,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皆為宰相;三省(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長官共議國政,亦為宰相職。
然三師、三公現多闕員,眼下僅有裴寂為司空,而李世民只讓裴寂有一個司空的名分,卻不許他參與朝政來政事堂議事。
經常來此議事者,計有門下省侍中高士廉,中書省中書令溫彥博,尚書左右僕射房玄齡、杜如晦,最近又新加上長孫無忌和魏徵,共有六人。
這日散朝之後,溫彥博、高士廉、長孫無忌、魏徵依例入了政事堂,然左等右等不見房玄齡和杜如晦前來。
原來他們二人下朝後直接奔向尚書省,顯然忘了這碼子事。
發生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是第一回了,負責召集宰臣議事的溫彥博,知道他們未來的原因,他一面打發人去尚書省催請,一面不滿地嘟囔道:“既然位居宰輔,當思天下之事。
他們這樣整日想著本省的事務,乾脆別當這個宰臣算了。”
今日的議題是綿州等地報來開挖河渠的奏摺,李世民鑑於隋煬帝開挖運河的遺禍,對此事極為慎重,囑咐政事堂議論後再決。
房玄齡和杜如晦是此事的正主兒,他們不來,此事無法開議。
幾個人只好相對而坐,隨便說些閒話。
魏徵最先開言:“這二位僕射到任後,終日忙忙碌碌,說來還是有些效果的。
我這些日子明察暗訪,覺得吏治之風確實有所變化。
他們二人在那裡鐵面無私,且處事公平,不喜下面貪墨阿私,溜鬚拍馬,下面的人眼見這樣,只好收起短處,勤勉辦事。
以前諸省中以尚書省最有油水可撈,其風氣未免不正。
現在他們致力於吏治,確實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長孫無忌笑道:“人言魏大夫眼光準鼻子靈,果如其然。
要說這監察百官的事兒,是御史臺的職責。
你這樣忙碌,就不怕別人說你的手伸得過長嗎?”
這時聽見外面有人接話:“誰的手伸得太長呀?”
話音未落,就見李世民已經跨入堂內。
幾個人急忙立起身來迎候。
原來李世民有話,他若到了政事堂,諸人不用再行跪拜之禮。
大家坐定後,長孫無忌將剛才與魏徵的對話說給李世民聽。
李世民聽到長孫無忌說魏徵的鼻子靈,忽然想起自己面對長孫嘉敏時罵魏徵的話,不禁“撲哧”一笑,馬上又轉入正色道:“魏卿如此,好呀。
朕昨日看到裴矩上了一份奏摺,是諫朕之失的。
這份奏摺說來也和魏卿、玄齡、如晦都有些干係。”
原來李世民患於官吏貪墨成風,即讓常何派宿衛扮成各色人到各司辦事,並試著賄賂那些經辦人員。
民部的一名門令答應通融,悄悄受絹一匹。
李世民聞知此事,即令將此人處死。
裴矩作為民部尚書,很快知道了此事的始末,遂上疏道:“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於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李世民閱罷覺得有理,遂令人將此名門令放還本職,責令裴矩重重誡勉其一番,不再治其罪。
李世民將過程大致說了一遍,然後說道:“這件事兒和魏卿的干係,就在於魏卿開了諫諍的先聲,裴矩雖不在諫官之列,聞朕之過即來諫之。
朕記得魏卿以前也曾經諫朕要以誠信待人,朕派人密賂官吏,即為詐也,步了曹孟德奸雄後塵。
由此觀之,魏卿與裴矩皆守了一個‘理’字。
擢房杜左右僕射 整吏治京官並省(8)
至於和玄齡、如晦的干係,正如魏卿所言,他們整飭了尚書省的吏風,使人盡以公心辦事而已。
像裴矩這樣的人,他在前隋時候慣會見風使舵,到了我朝竟然變得忠直,委實不容易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