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心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讀山海經,美麗心點,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馬遷稱作怪物,被魯迅稱作巫書。
荒經時期
公元前2千年以後,巫祠衰落,這是因為“商”興起了。商興起了,巫祠退出了“歷史舞臺”。巫祠時代的那些人和國成為殘跡遺址。大約在商周之際,巫祠的信徒和後代再度興起,一方面對巫祠的資料收集和整理,一方面製作了新的崇拜。新的崇拜叫作“帝俊”。帝俊崇拜存在到東漢年間。關於帝俊崇拜收集在荒經部分。
山經,始族史詩
山經1萬5千字,分作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和中山經5個部分。這是對山經地區的劃分。山經時期從社會開始到公元前四千年。這個時期沒有怪物,也沒有神崇拜,只是講巫祠的位置,有什麼水流,有什麼金,玉,顏料,有什麼動物,有什麼植物,這些動物和植物能治什麼病,等等。山經時代的巫收集,整理,宣講的這些內容都與始族生活相關,可知這個時期的巫還沒有從始族中脫離出來,宣講實實在在的“知識”,很類似今天的“唯物論”。因為是實際的知識,保留了距今六千年以前的記錄,因此是全書最有價值的部分。讀了山經可以知道,黃河流域的始族人曾經頻繁的遷徙,過著採集的生活,口頭流傳著起源史詩。距今五千年以後,這些原始的記錄不再為後人理解,成為了一道歷史之謎。
南山經
南山經記錄了“鵲人”,“櫃人”和“丹人”3支始族。
鵲人在山東丘陵。櫃人在六盤山。丹人在秦嶺東段,今天的丹江。公元前4千年以後,這3支始族的後代先後的遷徙到了黃淮平原地區。祖先的“史詩”也帶進了這個地區。這個地區稱作“南”,這是因為古漢語氏族的中心在河北,河南,山東三省交界處的“古河道地區”。南山在古河道的南邊。
櫃人的語言中保留了明顯的“秦方言”。
西山經
西山經記錄了“華人”,“周祖先後稷”以及“生存在渭河北的2支始族”。華人起源了著名的“女媧神話”。西山的地區包括了渭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因為渭河大湖還沒有消失,西山人生存在大湖的以東以西兩塊地方。
書中有一段關於女媧的記載,記載說,
慄廣之野,有神十人,橫道而處,曰女媧之腸。
這一段話記載在荒經裡,可是,講的事情,女媧,卻是山經時候的事情。商人和周人是說漢語的,但是在廣大的地區不說古漢語,周人的祖先華人也不說古漢語,這就象今天的漢語和少數民族的語言一樣。當少數民族改說漢語時,他們的文化也翻譯成了漢語。女媧之腸這段話也是這樣。我們將這段話回覆到原始族的傳說,就發現這是一段始族的起源史詩:
我們女媧始族在始祖的時候有十支“腸”(腸,實際上是連線新生命的“臍帶”),這十支腸棲息在“慄廣”的水邊和山坡下,這十支腸生出了我們這一支始族,我們始族的名字就叫做“媧”。(媧是對臍帶的音譯,腸是對臍帶的意譯)。
上面一段話是媧始族的起源傳說。這段話由周人(的祖先)翻譯成古漢語,就有了慄廣,神,橫道這些話。將字義(腸)和發音(媧)分開,並且將媧字加個女字做說明。媧是腸的意思,在這段話中看不見了。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山經時代的始族人處在人類的童年時代,天真地猜想自己的起源。媧這支始族人從今天的西安地區向東擴散到了河南,山西,女媧的傳說被當做中華人的起源,在更大的地區裡流傳。
北山經
北山經記錄了後人稱作“冀”地區的幾十個巫祠的遺址。在北山經已經看不到始族史詩。著名的“商”的祖先起源於這個地區。前面說到古河道地區。北山經人是古河道地區的重要移民。
東山經
東山經記錄了從桑乾河邊向南遷徙的幾支始族。大洪水以後,大片的平地顯露出來。這是華北平原的形成時期。東山經人一路“水行”南下,到達了山東丘陵。
中山經
中山經記錄了“伊洛河”地區的始族,伊洛河始族是著名的“伏羲人”。
海經,圖畫和塑像的記錄
古書有圖,今書只有文字。今書的圖是後人補畫的,少年魯迅描畫的圖也不是原圖。
原圖是對巫祠遺址塑像的描畫。從巫祠到文字的記錄不少於二千年,這些圖畫在巫祠的牆壁上輾轉流傳,文字以後,經過了無數次的手抄,翻刻,無法想象原圖的面貌。
古書有圖,山海經是一部圖書,至少,海經部分的文字是配圖的說明。這部圖書配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