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部分,迷失的盛宴:中國保險產業1919-2009,絕對60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剪不斷,理還亂。
太保涅槃(1):王國良治亂
知太保,而曉中國保險。
這家發端銀行體系,誕生於黃浦江畔的公司,其實代表了另外一種類似中庸的海派文化,因為它既不如國壽“右”,也沒有平安“左”,好似一條分割中國保險行業的中軸線。
從1998年開始,這家公司就不斷地探尋進化之路。這10年為發展之關鍵,橫亙了多個大事件,例如拯救太保、分業之變、凱雷入股、戰略迴歸、組織再造、集團上市等。
所有的片段澆築在一起,鋪就太保涅槃之路。10年或能洗盡鉛華,還原一個真實的太保。太保10年之變,需從1998年王國良履新開始講述。
王國良,1950年生,曾任交通銀行總行信託部副總經理、綜合計劃部副總經理、總經理。年輕時,王國良就讀於南京大學中文系。不過,王國良曾經笑言《紅樓夢》沒看多少,《資本論》卻通讀了幾遍。
表面上,任國內三大保險公司之一的一把手,是一件令人豔羨之事。實際上,此時的太保亂象叢生——截留保費、坐支保費、亂投資等行業惡習,太保皆有感染。
王國良回憶當年剛接手太保時,最怕的就是家中的電話響起,因為當時的太保資質很差,“每天打來的電話都是報喪的”。
紛亂有源頭。
太保發端於1988年交通銀行成立的保險部。經過3年的運作,1991年成立了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
圖5…2 太平洋保險公司歷史沿革
複製了交通銀行的體制,太保是“先有兒子,再有老子”。這是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公司股權結構變遷路徑。
由於交通銀行當時實施的是“二級法人”制度,即各個分行均有自己的股東,甚至總行還晚於部分分行例如上海分行成立。這樣的股權結構使得早期總行對於分行的約束力,除了業務指導之外,基本都落空。
交通銀行尚如此,“兒子”太保亦未能“免俗”。有資料顯示,至1998年前後,只有20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