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部分,迷失的盛宴:中國保險產業1919-2009,絕對60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黎宗劍)。
(4)比如,20%的比例以及國內優先分保的要求。
(5)卓志、張國威:《論中國再保險業的轉型與發展》。
(6)人保發展歷程中,曾經使用過“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中國人保控股公司”等名稱。
(7)同時提及的還包括“防範和化解中再集團法定風險準備金不足的風險”,“防範和化解太平洋壽險公司償付能力不足的風險”。
第十章 新牌照毒藥(2004)
這一年,一個縱橫近40年的保險巨頭麻煩不斷,翌年黯然離場——執掌AIG的格林伯格因為會計醜聞而被迫下臺,暗示著一個大時代似乎結束。
這還不是真正的危機。4年之後,次級貸款引發的華爾街金融海嘯幾乎讓這家百年老店遭受滅頂之災。唯一要檢討的是,危機的種子其時就已經種下,奈何號稱“財務穩健”的AIG彼時沒有警覺。
這一年,一個年僅25歲名叫“劉芳”的年輕女孩亦震動國內財經界。在當年的富豪排行榜上,她被視為擁有34億的紙上財富,成為平安保險上市之後諸多造富神話中的一朵浪花。不過,太過離奇的簡歷,太過草根的經歷,事實證明,她不過是一個財富的馬甲。
卑微的出身,鉅額的財富;境外的富豪,內地的新貴;不知情的代持者,神秘的持股會。所有的一切,如同一出懸疑劇,平安演繹了一幕地地道道的中國式“財富門”。
除了平安上市的喜氣,這一年保險行業的資產規模首次超過萬億。2004年4月,保險業總資產突破1萬億元大關,到2004年10月,這個數字跳至1。1萬億元。從1979年開始,中國保險行業用了25年的時間,實現了資產過萬億的目標。
2004年10月24日深夜,保監會開閘保險資金投資股市。根據當時的估計,有近550億元的保險“長錢”整裝待發。
不過,保險資金“既不是解放軍,也不是敢死隊”。
和樂觀的預期相悖,挺進A股市場的保險資金只是保險資產的戰術性配置,遠非戰略性投資,熊市時既不會救市,牛市時也不會剎車。賬戶和倉位資料的蛛絲馬跡都暗示,牛市時揚湯止沸,熊市時釜底抽薪,才符合這部分保險資金的資本本性。而所謂實施資產負債匹配,希望這部分戰術配置資金長期價值投資,只是單相思者的鏡花水月。
這一年,承人保資產管理公司初試啼聲之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再度集中孵化,成為保險行業佈局綜合金融的重要棋子。至2006年太平資產掛牌,形成了所謂“9+1”格局,包括中資的人保、人壽、平安、中再保、太保、新華、泰康、華泰、太平,以及外資的友邦保險資金運用中心等,這些資產管理公司掌管著中國保險行業90%以上的保險投資。
有基金人士預言:“基金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必有一戰!”話音剛落,華泰資產管理等公司,就穿上保險外衣,借銀行渠道,發行了類基金的產品。
不僅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004年12月,友邦保險也動了基金公司的乳酪。這月中,號稱為國內首個“基金中的基金”——“友邦金中金1號優選平衡組合投資賬戶”(以下簡稱“金中金”)由友邦保險上海、北京、深圳等6個分支機構首發,並由當地的中國銀行網點高調攬客。
不過,由於資本市場的不景氣,銀保渠道銷售的友邦“金中金”,在推出後銷售並不如人意,上櫃僅僅2個月便草草收攤。
不過,2004年券商的行業風險整體浮出水面,多家保險公司的資金意外失足問題券商,暴露出保險投資不為人知的另外一面,敲響了類似“牛奶中不要加三聚氰胺”、“做食品不能下毒”的道德警鐘。
一朝被蛇咬之後,保險資金信不過券商的通道,擔心直接的股票投資又落空。因此,距離真正的A股交易之前,保險和證券雙方針對獨立交易席位展開激烈的博弈。
2004年多家新保險公司橫空出世,爭先恐後充當“第一”:中國第一家專業性股份制農業保險公司(上海安信農業保險)、中國第一家相互制保險公司(陽光農業相互制保險)、中國第一家專業健康保險公司(中國人民健康保險公司,簡稱“人保健康”)以及中國第一家專業養老保險公司(平安養老)相繼成立。
一個鮮為人知的細節是,此前呼聲很高、表現積極的太平人壽,意外失手,將第一家養老公司的稱號拱手相讓。或許印證一句古話:謙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