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片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部分,考古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解密記,片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耐撲愕氖貝��巒踉�晡����976年,則穆王三十四年為公元前943年。從歷日干支看,五月壬寅朔,戊午為十七日,與既望相合,所以以上推定的年代應是可靠的。
3.靜方鼎與昭王之年
1996年,日本出光美術館出版了《館藏名品選》第三集,其中編號為67的一件是中國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靜方鼎。這件器物在此之前不為學界所知,前些年李學勤和其他學者去日本訪問這家美術館時,也未曾見到。當靜方鼎突然公佈之後,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1995—1997年期間,北京大學考古系副教授徐天進赴日本對部分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的中國青銅器做了初步調查。經出光美術館的同意,徐天進對該館所藏部分青銅容器進行了實測和墨拓,其中的靜方鼎引起了他的格外關注,就該器的形制、紋飾、銘文等做了研究,並發表了《日本出光美術館收藏的靜方鼎》一文。據徐天進後來說,他對此器出土、流失情況曾專門問過該館的人員,但沒有人告訴他其中的經過。這一點對中國人來說,也許永遠是一個不得其解的秘密了。中國學者惟一能做的,就是根據器物的照片和銘文的墨拓做一些學術上的研究。
所見靜方鼎內壁鑄銘9行,共68字。經李學勤、裘錫圭等專家釋讀,此銘首文為:
惟十月甲子,王在宗周,令師中暨靜省南國相,設居。八月初吉庚申至,告於成周。月既望丁丑,王在成周大室。……
據古本《竹書紀年》等文獻記載,昭王十六年南伐楚荊,十九年喪六師於漢,卒於漢水中。與此事有關的青銅器,有明記十九年的睘卣、析尊等,“工程”專題組按照這個系統進行了排比,得知靜方鼎的“十月甲子”在昭王十八年,“八月初吉庚申”與“月既望丁丑”在昭王十九年。以穆王元年為公元前976年上推,昭王十八年為公元前978年,十月癸亥朔,甲子為初二日;十九年為公元前977年,昭王元年就應為公元前995年。八月戊午朔,庚申為初三日,合於初吉,丁丑為二十日,合於既望。可見以上推定合乎歷史事實。
第八章 天時、地利、人和(14)
4.《尚書》與成、康之年
據文獻記載,西周成王、康王在位總年數不少於40年。前已推定昭王元年為公元前995年,那麼成王元年就不得晚於公元前1035年。
《尚書》中有成王七年曆日“惟二月既望,粵六日乙未”和“惟三月丙午胐”。《漢書·律曆志》引古文《尚書》的《畢命》篇,記有康王時歷日“睢十有二年六月庚午且出”。康王十二年曆日合於公元前1009年,成王七年曆日合於公元前1036年。
據此,“工程”確定成王元年應為公元前。1042年,康王元年則在公元前1020年。
天再旦
中國古代文獻《竹書紀年》中,有一條“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的記載,這條記載被天文學家認為是當時在鄭地發生的一次日出時的日全食。它所造成天亮後轉黑並再次天亮的現象,使古人產生了“天再旦”的感覺。由於西周懿王在中國最早的確切紀年“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之前四代,所以這次日食在夏商周斷代工程“西周列王年代學研究”課題中就顯得極為重要。如果搞清楚這次日食發生於中國古代的何時何地,懿王元年這個堅固的支點就可建立起來,同時還可依此點為基礎驗證此前、此後各王已推定的結果是否準確。如果文獻記載不誤,現代天文學完全有把握確切計算出西周時期的這次日食。“工程”啟動後,這一研究任務由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臺、國家天文觀測中心研究員劉次沅承擔。
劉次沅在接受“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這一專題研究任務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文獻資料和以往的研究情況進行梳理。
從已知的文獻看,“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最早記載於河南汲冢出土的《竹書紀年》,但自從這部書失傳後,就只能從其他書籍中輯出其中片言隻語了。後人所看到的“天再旦”一條最早的來源,出自唐代司天監官員、印度裔天文學家瞿曇悉達所著《開元佔經》的引用。《開元佔經》本是朝廷秘籍,嚴禁外傳,到宋代已不為人所知。這部著作之所以完好地流傳下來,恐怕要歸之於它那傳奇式的發現經過。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挹玄道人程明善因極度喜好佛事,便不惜重金為一尊古佛重塑金身,想不到竟在古佛腹中發現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古代典籍,這就是佚失已久的《開元佔經》。此書引用了70餘部古代星占學著作,保留了自公元前4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