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片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部分,考古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解密記,片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953年秋,中科院考古所再次派出由石興邦率領的考古調查隊,在1951年春季調查的基礎上,沿灃河兩岸的一定地區,作了比較普遍的調查。這次調查,在灃河中游地區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和西周時代遺址墓葬十餘處。從這次調查的報告看,考古人員只是感到“這些西周遺存的出土,提供了一些史料,對西周問題的解決,實在是可注意的一個地區”。但是,“究竟豐京的中心地點在什麼地方,尚難確定”。
1961年至1963年,豐鎬考古隊在胡謙盈等學者的帶領下,查明瞭豐水、鄗水、滈池和昆明池等古代水道位置,並在白家莊、上泉北村、洛水村等地試掘遺址面積約500平方米,初步搞清了遺址中的地層堆積、分期和年代,為探索鎬京中心所在位置提供了佐證。
196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在灃西張家坡一帶清理了西周墓葬124座,出土了大批陶器、銅器等器物。著名考古學家張長壽、胡謙盈等對這批墓葬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研究。根據對這批墓葬隨葬陶器的組合和發展序列的分期斷代研究,將這批墓葬分為六期,即:
1.早期居住遺址;
2.第一期墓葬;
3.第二期墓葬;
4.第三期墓葬;
5.晚期居住遺址和第四期墓葬;
6.第五期墓葬。
至此,灃西地區周人墓葬的分期序列得以基本建立,併為學術界所接受。根據出土青銅器等器物的特徵,張長壽等考古學家推定,第一期墓葬的年代被推定在成康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