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向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章,醫家女,欣欣向榮,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說起懷濟這門黃了親事,就不得不說張家的老本行,雖說姓張,可懷清始終沒覺得自己跟醫聖他老人家有什麼關係,可她哥言之鑿鑿說他們張家的老祖宗就是張仲景,懷清當時就想,這明明一個架空世界,怎麼跟歷史又對在一起了,卻又一琢磨,這個大燕朝她是不知道,可之前的歷史還真差不太多,以至於傳下來的詩詞歌賦經史子集,都跟自己知道的一模一樣,也因此自己適應起來也毫無違和感。
總之,據他哥說張家是醫聖後人,世代行醫,這還罷了,這鄧州府裡卻還出了姓李的,號稱李時珍的後人,也是桑園村的人,懷清爺爺活著的時候,李家在村裡開了小藥鋪,維持生計,靠著懷清爺爺,藥鋪才沒關了門。
估計李家想拉住張家,就提出來定娃娃親,當時懷濟已經五歲了,李家兒媳婦兒肚子里正巧有孕,便指腹為婚定了婚事,還正兒八經的過了定,就算成了親家,張家自然更照顧李家,舉凡張家開出的方子,都會去李家抓,張家爺爺還給李家寫了幾個方子,製得成藥出售,一來二去,李家的買賣就做了起來,在這鄧州城裡開了間藥鋪子,買賣越做越大,到如今已經是這鄧州府數得著的買賣,就是城東的濟生堂。
因為姓李,就把李時珍奉成了老祖宗,說起來,這李家也真夠不要臉的,懷濟說張家是醫聖後人,多少還靠點譜,就懷清看,這鄧州府還真差不多就是現代的河南一帶,而張仲景的老家也正是河南,至於李時珍,人可是湖北人,硬給李家按到了河南,若按照這樣的邏輯,街口賣豆腐的孫家,弄不好是孫思邈的後代也未可知。
想想著實可笑,不過懷清卻認同李家這種營銷方式,這年頭老百姓幾乎都沒念過什麼書,知道的事也多是口口相傳,又哪會追究李時珍是哪兒的人呢,有了李時珍這麼個牛人當祖宗,李家的濟生堂立馬就高大上起來,老百姓自然會多去關顧,這麼說來,李家雖然臉皮厚,卻是個精明地道的買賣家,不然,也不會從一個村裡賣野藥的發展成如今的濟生堂了。
這李家發達了,自然就看不上張家,尤其李家如今的當家老爺李文山,滿腦子都想的是銀子,市儈非常,據她哥說,張家打早就想退親,之前是因李家老頭還活著,李文山不敢忤逆他爹,後來李老頭死了,又恰逢懷濟進京趕考,想著萬一得中當了官,退了親豈不可惜,不想懷濟是得中了,也當了官,可這個官卻是個小小不入流的驛丞。
李文山自然瞧不上懷濟這個小官,琢磨張家上頭沒依沒靠沒門路的,懷濟這一輩子也甭想升遷,自己閨女嫁過去,不禁當不成官夫人,說不得還得倒貼不少嫁妝,李文山越想越覺得虧,欺負張家無人,懷濟又老實,想方設法退了親,兩家就算各不相干了。
卻不知從何處聽來,懷濟升了官,李文山動了心思,想著自己可錯了主意,真不該退親,琢磨著周家那邊沒來信,自己閨女眼瞅著大了,是不是嫁給張懷濟算了,卻又怕是以訛傳訛,心疑是張懷濟娶不上老婆,散出謠言忽悠他。
左思右想,決定讓管家李福去張家瞅瞅,李福最知道老爺的摳門性子,平常一文錢都恨不能摔兩半花,就別提送禮了,可這年根底下,自己橫是不能兩手空空的去張家吧,這也太過不去了,遂道:“老爺今兒可是臘月二十八了,您讓小的去張家,這麼著不合適吧……”
說著兩手一攤,李文山一聽就皺起了眉頭,琢磨這要是置辦些年禮過去,外頭傳的那些要是假的,這銀子就算扔水盆裡了,響都不帶響的,可不置辦點兒東西,真說不過去,末了白等扔了幾個錢,讓李福去街上買一包點心提著。
李文山給的那點兒錢,也就買幾塊點心,李福雖覺不好看,可好過沒有不是,琢磨張家小門小戶的,也算過得去,因此就這麼來了。
到了張家的小院外,李福四下打量一遭,見還是過去的兩扇舊門板,區別只是貼了兩副簇新的對聯,紅彤彤的倒添了幾分年味兒,瞧這意思估摸老爺聽得那信兒是假的,撇了撇嘴上前叩門。
懷清這會兒正在屋裡寫福字呢,懷清的字是他爺爺的老友七公他老人家手把手教出來的,七公既是她爺爺的老友,也是頗有名望的書法家,懷清自小跟在七公跟前練字,這一筆字頗拿得出去。
她爺爺主張節儉,過年的時候絕不會去外頭買福字春聯,這項任務就落在了懷清身上,多少年過來,已經成了習慣,年年如此,到了這裡也一樣。
懷清昨兒讓陳皮買了紅紙,今兒一早就開始動筆,剛寫了春聯讓甘草貼在門上,又想起外頭那兩扇門有些空,便又讓甘草裁了紅紙,想寫兩個大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