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的失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零九章 完全適應,鐵血兵戈,風中的失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見。
李儒沛之所以推出這樣的政策,是因為各地官府都有著一定的財權,也就是府州縣上繳到節度使衙門的賦稅額度是固定的,不會做出改變,有些地方的收入高一些,譬如說襄陽和梁州等地,因為這些地方的商賈多一些,商貿收入遠遠高於其他的地方,故而地方上掌握的錢財就要多一些,收入高一些,也就意味著這些地方的官吏要更加的辛苦一些,收入高於其他的地方,理所當然。
當然這裡面的漏洞也是明顯的,那就是佔據地域優勢的地方自然收入高一些,可反過來看,佔據地域優勢的地方,物價也稍微高一些,襄陽城內的房屋價格,就遠遠高於其他的地方,甚至是梁州都無法比較。
這是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崔安潛和劉允章等人不會清楚,但李儒沛很清楚。
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句話李儒沛是完全理解了,穿越之前,他可不會如此的操心,做好分內的事情就可以了,可穿越之後,他的身份完全不一樣了,大事需要做出規劃,小事情需要定出具體的條款,只是執行的過程之中可以不關心。
李儒沛很清楚抓大放小的意義,任何一個地方的發展,政策是最為重要的,政策出臺之後,有了得力的人去貫徹落實,效果自然會顯露出來,可若是政策出現了偏差,下面的人越是努力,形成的惡果越是明顯,所以在政策的確定方面,李儒沛是不遺餘力,每一次都是要參與其中的,山南東道的鄉規民約,進行了數次的修改,李儒沛每一次都會參加,都會提出來具體的意見和看法。
到了現在,就連崔安潛和劉允章也適應了召集知府、刺史和縣令到襄陽和梁州召開會議的模式了,最大的一次會議是在襄陽召開的,遠在山南西道的利州刺史都趕赴襄陽開會,利州距離襄陽接近兩千裡地,來回一次可不容易。
在小的細節方面,李儒沛對官吏抓的不會那麼嚴格,畢竟大事小事都是依靠官吏去貫徹落實的,若是讓官吏在百姓的面前都是點頭哈腰了,還有誰想著當官,要求官吏無私的為老百姓服務,無私的為老百姓做貢獻,這個時代恐怕是做不到的,官員都是讀書人出身,所接受的教育都完全不一樣,鯉魚躍龍門之後是封妻萌子、光宗耀祖,要是沒有這個基本點了,恐怕官吏的心也就散了。
處於什麼時代就做什麼事情,不切合實際的東西,就必須堅決的摒棄,這方面李儒沛的把握是很到位的。
府州縣各級衙門的官吏人數是不多的,以襄陽為例,這裡是節度使衙門所在地,更是王府所在地,襄陽府的官吏總人數才兩百餘人,就是這兩百餘人需要管理襄陽太多的事情,可以說官吏是非常忙碌和辛苦的,這和千年之後完全不一樣,至於說下面的縣,人數最多的也不超過五十人,少的甚至只有二十來人。
大唐的官吏認識不是很多,這個習慣一直都沿襲下來。
因為人數不是很多,官府的壓力相對也小一些,只不過這些年大唐不是很平穩,各地的巡捕房人數眾多,好多地方的巡捕房,其實就是當地的候補軍隊,負責保護本地安全的,不過巡捕的身份遠遠比不上吏員,俸祿也要少很多。
李儒沛曾經想著改變這種情況,可後來放棄了,如今還是純農業的時代,分工沒有那麼的精細,官府不需要那麼多的官吏,說到底官府主要負責的也就是兩大塊的事宜,錢糧和刑名,其餘的事情根本不多。
穿越的時間儘管不是很長,但李儒沛完全適應了這個時代,也完全掌握了這個時代的諸多特點,他沿著自己設計好的路線,一步步開始奮鬥,取得的成績是顯赫的,身邊的人受到了他的影響,一些看法也出現改變,慢慢朝著他設計好的路線努力,這是他最願意看到的局面,他也完全相信,只要按照這個態勢發展下去,不超過二十年的時間,一個全新的大唐將屹立在天地之間。(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