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
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9部分,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津股巡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防,以掩護修築雷多公路。這時蒙巴頓要求史迪威率領中國駐印軍,與英軍配合,在緬甸北部徑自發動攻勢。事實上,蒙巴頓的這個作戰計劃,並未呈交盟國統帥部進行討論,更沒有得到英國政府的正式批准,但是史迪威復仇心切,立刻就擅自答應蒙巴頓的要求,同時回報馬歇爾。要求馬歇爾設法對蔣介石施加壓力,要中國抽調在雲南集結的遠征軍,也進入緬甸作戰。最大的問題就在這裡,這支得到盟國(美國)援助的遠征軍,原本是從中國各個戰區之中,抽調精銳所組成的“戰略預備隊”。蔣介石認為,除非盟國齊心協力發動全面反攻緬甸的作戰,他是不能冒險動用這支部隊的。因為蔣介石能夠堵住日軍在中國的主要攻勢,就全靠這支王牌部隊了。既然羅斯福建議中國,延緩進攻緬甸,蔣介石也就放心讓這支部隊保持戰略機動。所以當史迪威轉來蒙巴頓要區域性反攻緬北部的作戰計劃時,蔣介石當然加以否決!但是此事件卻突然遭到羅斯福總統的親自介入(當然是馬歇爾、史迪威的功勞),堅持要蔣介石調派中國的遠征軍,執行蒙巴頓自己的作戰計劃。
羅斯福的急電與馬歇爾的催促,把蔣介石打入五里霧中,因為蒙巴頓的緬北區域性作戰方案,根本沒有得到盟軍的批准,怎麼會變成中國必須派出大軍支援的戰略規劃呢'11'?當然蔣介石不是不想反攻緬甸,但他知道,中國戰區的狀況,已到了危如累卵的最後掙扎之階段。接受部分美援的六個中國的遠征軍,是蔣在中國戰區中,可以掌控的唯一戰略預備隊。蔣介石已預期日軍在中國戰區,將會發動一次孤注一擲的攻擊,以徹底解決對華作戰的僵局,所以蔣介石不願將這支可以決定中國戰區勝敗安危的戰略預備隊,投在沒有決定性作用的區域性反攻緬北作戰上。假如盟國要海陸聯手全面反攻緬甸,中國為了打通對外交通的生命線與基於盟國責任,當然願意冒險搏命一試;但是假如盟國只是為了減少印度承受日軍“可能”攻擊的壓力,就要中國不顧自身的安危出兵作戰,實在是逾越常理。當時中國處在日軍即將發動決戰攻勢的壓力之下,當然就無法答應出兵。
最奇怪的是,羅斯福與馬歇爾竟然親自將這個蒙巴頓擅自作主的作戰計劃,當成盟國已經達成共識的聯合戰略行動來處理,美國一再對蔣介石施加壓力,叫中國必須立刻動用遠征軍參戰,完全不理會蔣介石的申辯。羅斯福每天看著緬甸的作戰地圖,聽幕僚憤怒的批評蔣介石拿了美援、卻“擁兵不戰”。羅斯福已經分不清事實的來龍去脈,也開始認為既然蔣介石曾經如此熱衷的爭取反攻緬甸,如今為何又不願支援英軍的計劃'12'?此時史迪威與馬歇爾更不斷的醜化蔣介石,指出中國軍隊“拿了美國的裝備”,竟然不願出力在緬北與日軍作戰,顯然是另有圖謀!所以羅斯福、馬歇爾與史迪威,對蔣介石輪番施加壓力,要求蔣介石下令出兵。羅斯福似乎忘記了華軍主要的(11蔣介石全面反攻緬甸作戰計劃,原是在開羅會議中,得到盟國正式的批准,最後竟然就被一紙電報所取消了。盟國對中國的態度簡直不可理喻,這個沒有被批准的作戰計劃必須加以執行,而經過規劃與批准的作戰計劃卻被取消。'12'
這兩個計劃事實上差別太大,但羅斯福已被馬歇爾完全攪昏了,忘記了其實是他自己失信於蔣介石與中國。)作戰目標,是在中國戰區,而不是緬甸戰區。也忘記了中國戰區正在面臨與日軍攤牌的最後決戰。美國到後來竟然採取威脅中斷一切美援的方式,硬是逼迫蔣介石屈服。
日軍為了結束中國戰區的戰事,大本營決定在一九四四年在亞洲大陸發動最後決戰的攻勢:在中國發動一號作戰,與在緬甸發動對印度的攻擊(目的是徹底搗毀在印度的援華運輸基地)。一九四四年三月,日本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上將)出動三個師團,在十五軍司令官牟田口廉也指揮下發動了進攻印度戰略要地英發而(Imphal)的攻勢,蒙巴頓當然是手忙腳亂的調軍應戰,同時毫不客氣地就把美國援助中國的裝備,就地扣留使用,並且更急著要求中國軍隊出戰,以牽制日軍。英發爾之戰是英國在亞洲地區打得最為漂亮的一場血戰,也是在亞洲大陸動用盟國最多支援的一場作戰。日軍僅以三個師團攻擊(兵力比在中國戰區的一場會戰是用五到七個師團,少得太多),就讓英軍幾乎崩潰。
蔣介石考慮到日軍在中國戰區的集結,不敢將遠征軍輕易調出,因此提議空運更多的中國部隊到印度,協助英軍防衛日軍的攻擊。中國駐印軍,從兩個師,擴大為兩個軍,即是新一軍(孫立人部)和新六軍(廖耀湘部)。其實只要這支華軍部隊參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