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風雄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三十三章 卡住要害的‘腦白金’,穿越1862,漢風雄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樟腦是臺灣出口的拳頭產品之一,初期主要供藥用和防腐用,遠銷印度、歐洲和美國,人稱“白金”。1860年後,樟腦成為許多工業品的生產原料,如人類第一種合成塑膠賽璐珞,色澤神似象牙,製成首飾、工藝品出售,獲利極豐厚。還有攝影膠捲、化妝品、玩具等等,製造時侯都少不了樟腦的身影。甚至後來的法國人,還發現了樟腦可作為製造無煙火藥的穩定劑,於是歐美各國紛紛從中國進口樟腦,使其成為僅次於瓷器、茶葉、絲綢和糖的重要出口商品。不過這就是以後了。

現在的樟腦,除了防腐和藥用價值之外,最主要的作用就生產賽璐珞。

臺灣的樟腦產量佔全世界的70%-80%,幾乎全部都轉外銷,質量好,利潤豐厚,鼎盛時候每年有十多萬塊銀元的交易額。因此英國人早就垂涎。

早在1825年,英國的一些不法商人就私自駕船到臺灣,偷偷用鴉片換樟腦。那時,英國商人透過走私活動獲取的樟腦量雖不大,卻賺了大錢。

二鴉結束以後,臺灣被迫開港,當年英商在臺灣設立貨棧者就有13家洋行。其中,怡和、鄧特洋行資金雄厚,經營手法花樣翻新,臺灣的樟腦輸出逐漸為這兩家洋行所控制。

商人的天性就是追逐利潤,當兩家洋行形成基本的壟斷之後,二者就開始壓制對臺樟腦的收購價格,引起臺灣本地利益團體的嚴重不滿。他們上書官府,在同治二年,也就是1863年。使得清政府決定對臺灣樟腦實行專賣政策,禁止英國洋行在臺灣民眾中直接收購樟腦。

清政府的措施打破了英商的壟斷經營,保護了臺民的利益,受到臺灣民眾的歡迎。但利益受損的英商對之卻是恨入骨髓。

英商與臺灣地方的矛盾隨後也變得愈發激烈,到同治七年的七月。一場不為後世人所熟知的‘樟腦戰爭’爆發了。英國軍艦“阿爾及利”號、“布斯達”號載著大批英軍開到臺灣,攻克了臺灣重鎮安平,臺灣軍民皆損失嚴重。

這件事情當然以北京的退讓宣告結束。中英簽署了《樟腦條約》,滿清撤掉了臺灣軍政兩方面的多位官員,廢止了樟腦的官營,容許外國人及其僱員深入臺灣自由買賣。至今六年。臺灣樟腦製作、出口權均落到了英國人手中。此前,臺灣樟腦每年出口約7000擔,收購價每擔16銀元;到1870年在英商的掌控下,出口猛增了一倍有餘,收購價也降低了一倍有餘。中國蒙受的損失可想而知。

劉暹從來不是一個只從土地裡刨食的人,在清理土地田畝的同時,他也把眼睛放到了商稅開發上。除了樟腦這個問題,臺灣出口外銷的另外兩大拳頭產品——茶和糖,也在他的計劃之中。只不過樟腦的問題是要先解決的,因為茶業和糖業被洋商侵奪滲透的比例還很輕,不像樟腦產業,完全被英國人給控制了。這商務局就是幹這種事情的。

徐延旭對這事情是很不樂意。他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和才能。可是劉暹掌控全域性,負責當今臺海第一要務——整理臺海防務和軍備;前臺灣兵備道,左宗棠手下得力干將之一。現任臺灣布政使的劉璈,負責臺灣到澎湖、到福州的海底電纜鋪設,以及整個臺灣每年所需的協響的估算,是絕對必須的。徐延旭就不得不接著商務局這個燙手山芋。而劉暹提議的開闢臺灣本地商業財源,就是向山上的每一座蒸餾廠徵收樟腦稅銀,就是商務局開天闢地的第一次登臺亮相!

現在看。是要搞砸了!

“東翁根本不需要因此為難。只把事情擺給劉撫臺就好!”

看到徐延旭一臉‘鴨梨’的樣兒,身邊的幕僚這樣說道。徐延旭當年在梧州的時候就對劉暹的‘洋務’持反對態度。任柳州知府的時候。也甚是不配合劉暹。不過那個時候的柳州,上上下下幾乎全從劉暹的工業園區裡獲得了厚利。徐延旭孤木難支,他的不配合也只是個人的不配合了。

在幕僚看,商務局是再明顯不過的洋務了,而且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個洋務部門。劉暹將之丟給徐延旭這麼個不懂洋務,不支援洋務的人,除了是在敲打下徐延旭,再無第二個原由。

徐延旭將事情‘還’給劉暹,就是顯露自己的‘無能為力’,只要態度好上一些,通白說就是低頭做小,劉暹絕不會欺逼太過的。因為幕僚覺得,如此重要的一個洋務部門,劉暹是不會容忍放在別人手裡的。

徐延旭的這‘教訓’,就跟劉璈捱得一樣。鋪設海底電纜也好,估算協響的數額也罷,劉璈做的也會很難受的那。海底電纜是他鋪的,電報局卻是劉暹親手掌握的。兒協響的數額估算下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生成為大廚神

庚三金

戲精的誕生

燃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