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部分,職場達人志,打倒一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享網站
第五章 享受過程(6)
試以王國維為例。王國維被譽為“中國現代學術奠基人”、“新史學的開創者”。之所以有此成就,完全因為他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確立了較系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
比如,“紅學”本是中國獨有的研究,清末即有評點式和索隱式的舊紅學,而王國維則從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唯意志哲學和悲劇人生觀出發,從美學的角度來評價《紅樓夢》,從而奠定了新紅學和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基礎。又比如,他的《人間詞話》突破傳統詩學的範疇,樹立了新的文學批評標準,改變了傳統詩文評點的格局,開近代文學批評之新開端,究其原因,是汲取了康德和叔本華的美學思想,使之與中國古典美學相融合。
不僅王國維一人,陳寅恪等其他學術大師,無不是在研究方法上有突破有創新,才取得巨大成就。所以,過去的前輩大師們之所以讓後人難以超越,就其實質來看,並不是他們的智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是他們運用“新方法”,幾乎窮盡了所處時代的“新材料”,從而創立了無數“新觀點”,給後人沒有再留下多少發展的空間。
在國學重新開始興盛的今天,如果我們僅僅是崇拜大師、模仿大師,用他們用過的方法去研究,結果肯定是乏善可陳,永遠只能望塵莫及。我們應該借鑑西方學術方法,結合中國傳統,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新方法”。從自己創新的“新方法”入手,才能真正挖掘出有價值的“新材料”,也只有透過“新方法”加工的“新材料”才能得出真正有價值的“新觀點”。如果單純依靠傳統的老方法,或者只是略加改造,我想中國的文史研究只能永遠困在大師們的影子裡。
我本人則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深切體會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不但更加輕鬆,而且更加有效。畢業後的幾年,我頗下過一番工夫自學英語,時間精力集中在背單詞和閱讀。但單詞背了又忘,枯燥無比。雖然看得懂一般文章,卻是聾啞英語,聽不懂,講不出。一段時期後,始終無法突破,氣餒得很,就放棄了。
去年,又重新開始學習。為免重蹈覆轍,我上網查閱了很多人的學習心得,最終確定從“聽”開始,不再去背單詞,不再去管閱讀,有時間就只聽。從慢速英語開始聽,一開始對著文字邊看邊聽,後來就先看一遍文字,再單獨聽,再後來是不看文字直接聽,最終一遍能聽懂百分之*十。感覺輕鬆愉快,進步卻很明顯。慢速英語沒問題了,再聽常速英語。
這個新方法有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能夠更充分地利用時間。以往背單詞和閱讀,需要整塊的時間,每天晚上佔用兩三個小時,對職業初期工作繁忙的我來說並不現實。而“聽”只要帶著手機,接上耳機,可以隨時隨地。一天的零碎時間,比如早餐、上班路上、中午的午餐和休息、晚上回家路上,加起來至少可以聽三個小時,一則新聞也可以聽幾十遍了。
後來,我發現背單詞也是可以用聽的。找一本有錄音的字典,反覆聽,比自己默記默背快得多,既節約時間,又輕鬆愉快。聽得多了,發現雖然沒有專門練習,口語也有提高,而且發音標準了很多。
運用新方法後幾個月,美國大選進入白熱化,奧巴馬與麥凱恩單挑,又是*又是電視辯論。我對大選非常感興趣,經常上國外新聞網站看實況轉播,這對我才驚奇地發現,自己居然能大概聽懂他們的演講。
我的親身經歷證明,經常嘗試用新的方法去做同樣的事,會使過程更有樂趣,也更容易得到結果。而如果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方法,那麼努力的過程也就不再辛苦,有時甚至是一種享受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