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職場達人志,打倒一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槓桿他可以撬動地球,所以他就毛遂自薦,非要糾纏著證明自己。這些,都是對職場中處處存在的必要條件認知不足。要想突破這些必要條件,不是不行——要麼你是牛人,條件都肯為你改;要麼你有背景有關係,繞個道就進門了;要麼環境變化了,以前的必要條件,現在已經不需要了。
職場中處處都是必要條件,但未必有人講給你聽,而且在中國,這些條件又不斷變化,管你的時候有用,輪到別人又沒用了;這件事上有用,換件事就沒用了,中國話叫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讓人無所適從、滿腹委屈。其實一切都是有規則的,後面的文章中我會一一講來。
總之,做一件事,得先琢磨一下——這件事要成功的必要條件是什麼?到一個環境,得先琢磨一下——在這地方成功的必要條件有哪些?明的暗的都得搞清楚。不然,會活得很狼狽,死得很難看。
必要條件具備得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環境是不斷在變化的,因而成功所需的條件也是不斷變化的。20世紀90年代末,拿一份網路商業計劃書就可以拉到風險投資。現在你再試試?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講的兩個意思:一是必要條件的可變性;二是根據你所處的環境,找到最適合你的必要條件。
職場中,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成功故事和成功經驗,但我們一定要問一聲:“他或她掌握了哪些必要條件才獲得成功?”弄清楚了,再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所處的環境中,這些條件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是否起作用?”想清楚了,才好借鑑;否則,依樣畫葫蘆,一定是會失敗的。
第一章 面對殘酷的現實(6)
丟掉第四個幻想:寄希望於人性的美好一面
大家都知道《三字經》開篇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似乎大家都只背得這一句,所以很多人都愛把人往好裡想,總覺得“人之如我,誰不好善”。但是《三字經》裡緊跟著就是一句“性相近,習相遠”。明明白白地說,剛生下來的時候是善的,長大了那可就不一定了。
如果你問,不寄希望於人性的美好,那寄希望於什麼呢?我的答案是:什麼都不要希望。你應該相信利益法則,並運用好這個法則為你服務。
利益才是主宰世間的法則。所謂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並不是說君子就不要利益,而是君子在追求利益的時候,還能心存正直,能夠兼顧原則,為了原則和道義,甚至可以放棄部分利益。小人則肆無忌憚,看見利益就像餓狼見了血淋淋的肉。古人稱讚一個人偉大之極,都用一個詞“捨生取義”,因為“以利言之,則人之所欲無甚於生,所惡無甚於死”。能夠為了道義而犧牲生命,不是偉大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都說母愛是世上最偉大的?因為人最大的理性,是儲存自己的生命,而母親為了孩子,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這完全是感情勝過理性,所以偉大。為什麼我們都說愛情是盲目的?因為陷入熱戀的人,可以為了愛情拋棄利益,所以盲目。
有個大學生在畢業前,好幾個親戚都說“認識誰誰是開工廠開公司的,要找工作只要說一聲就可以”。可等她真畢業了要拜託親戚時,一個人都不肯幫忙了。不肯幫忙也罷,有一個親戚竟說:“我幹嗎要幫你,又不是我自己的事!”該同學涉世未深,搞不懂為什麼先前說得那麼好,事到臨頭竟是另一副面孔,心裡拔涼拔涼的。
這些親戚固然是不對的——我猜測該同學家境一般,親戚們覺得幫忙也撈不回好處——但我們本來就不該寄希望於別人。別人不幫你,是常態。說將來有需要時儘管開口,那是安慰你。如果你當真了,找上門去,就讓別人下不了臺。涵養好的,幾句話把你打發了。涵養不好的,就很可能像上面那位親戚,口出惡言。沒辦法,誰叫你當面撕了他的麵皮,讓他無法面對自己的良知呢?別人幫你,如果不是出於利益交換,那是真感情,但那是非常態,不能奢望。從這個意義上講,除了直系親屬,你不能寄希望於誰會為你白白付出,更不要奢望別人為你犧牲自己的利益。
人際關係的常態是,不涉及利益或者利益一體的時候,大家關係絕無問題,好過得很;而一旦涉及利害關係,立刻就會分化。上中學背的第一句英語是“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翻譯成中文叫“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我們也經常說“沒經過考驗的感情,不是真感情”。什麼考驗?就是利害關係的考驗。所謂君子小人之辨,不也是以利益作為試金石麼?
在沒有利益介入的環境中,感情都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