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雪的季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2部分,地師,飄雪的季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地。
這種節奏是前些天在各地搜尋秘法晶石時摸索出來的,不一次耗盡神識,施法恰恰達到一個臨界點,每一次收集的陰界土不算最多,但從多日累積來看恰恰效率最高,感覺也最為舒適愜意。
而且以這種方式行功練功,遊方感到神識之力在不易察覺中緩緩增強,雖然很慢,但相較須長年累月的秘法修煉,這種精進速度已經相當驚人了!功力深厚與否,很難直觀的量化描述,可能是神識蔓延的範圍更廣,運轉的地氣靈樞更為精純。
但這種情況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受環境的變化以及人的身心狀態影響起伏非常大,遊方之所以選擇在午夜收集,一方面是行事方便,另一方面採集陰界土的效率比正午要高出兩成。本來需要很久才能自我察覺的功力精進,師父劉黎卻給了他一種非常直觀精妙的自省方式,就是在同等情況下,一次能收集多少陰界土?
而且收集的方式與練功的過程,如果摸索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也能達到相對條件下功力精進最快的狀態。遊方越來越深切的體會到,老頭的手段玩的太精了,簡直有深不可測的感覺!無論是讓他在郴州尋找秘法晶石、還是去天下蒐集陰界土,看似簡簡單單很隨意交待,話都沒有說透,關竅卻指點的堪稱絕妙。
假如當初將一切都挑明,遊方能否領悟且不說,後來遭遇的種種意外事件中,恐怕也很難有那些機緣巧合。一代地氣宗師,名不虛傳啊,遊方對師父佩服的是五體投地。
“聰明”的遊方曾幾次自以為看透了師父的用意:第一次是瞭解陰界土尋找之艱難以後,以為師父只是讓他藉此機會行走天下山川,既閱歷世間又攜景煉境,於是他耍了個心眼,打造了一幅特殊的畫卷隨身攜帶,將尋找陰界土的事情交給姐夫幫忙。
第二次是聽向影華提起當修為達到“神識化神念”的境界之後,陰界土也可自行煉製,他又以為老頭在玩“兩頭堵”的江湖門檻,無論如何,目的是為了限制他出師時的眼界與修為。(注:可參讀一百二十九章《兩頭堵》)
現在回頭一想,這些用意老頭肯定都有,但收集陰界土本身對於遊方來說仍然最為關鍵。他的根基師父很清楚,江湖八大門尤其是冊門、風門的底子很好,靈覺以及神識掌控之精微常人莫及,但功力不足是他最大欠缺,收集陰界土只要用對了法子,是最佳的彌補。
就連向影華都驚歎不已,遊方告訴她什麼是陰界土以及怎樣收集,她親自嘗試並且親眼看著遊方這段時間的練功與用功,發覺這是功力精進的絕佳鍛鍊,就看個人如何領悟其妙趣了。唯一可惜的是,陰界土實在太難尋找,不可能在大派傳承中推廣,它只能屬於一種單獨秘傳。
遊方自己當然體會的最深刻,甚至找到了古人形容的“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妙趣。
某天伴晚,與向影華聊起修煉感受時,還聽她唸了唐人玉川子的一句詩——獨食太和陰陽氣、浩浩流珠走百關,綿綿若存有深致。
當然了,也得感謝國家的考古工作者,否則的話,就算知道這下面埋藏著陰界土,別說蒐集,就是讓遊方拿著鋤頭自己一處處去挖掘到青膏泥層,也不知會幹到猴年馬月。如今山谷裡有數十位考古專家,每天指揮超過二百名當地的民工,有計劃、有層次的開挖探方。
這一片山腳坡地上,被盜的古楚大墓有上百座,凡是能夠被發現的幾乎無一倖免,大規模盜掘時間持續了三年多,就連村民家裡餵雞的食盆都是戰漢彩陶。要想全部搶救、清理、保護,工作量不是一般的大。
考古人員一共分成七隊,按每隊每星期清理一座古墓的進度,現場工作也要好幾個月。假如不是池木鐸發現建木引起了轟動與關注,這一大筆經費是不可能批下來的,地方政府也不可能如此重視與配合。
都是被盜過的古墓,也有清理與搶救的價值嗎?當然有了,而且非常有必要。盜墓者只關心有什麼器物可以出售換錢,並不在乎自己破壞了什麼文物。
比如池木鐸進入楚陽與南姒殉身之處,最關注的是骨骸旁古代塵土上保留的絲織品痕跡,而盜墓賊根本不會注意這些。
還有一些文物被塌陷的墓穴掩埋、或在盜墓過程中被損毀丟棄,考古工作者都要清理出來,並進行初步的拼湊與復原。別的不說,每天清理出來的彩陶碎片就有不少,這些本來都應該是墓穴中完整的器物。
遊方白天時當然也要參加考古隊的工作,遊成元不怎麼照顧他,分派的全是累活,最主要的就是下墓穴搞發掘,而且與向影華一組,發掘出來的東西都由向影華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