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部分,毛澤東與蔣介石,花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筆血債的時候了,必須把蔣帶到保安由全國人民來公審。”對於蔣介石的熾烈的仇恨之火,從保安騰起。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回憶錄《領袖們》一書中寫及:“沒有毛澤東,中國革命不會星火燎原。沒有周恩來,中國革命將如火如荼燒下去,直至化為灰燼。”
在西安事變最初的日子裡,毛澤東和周恩來便顯示了尼克松所形容的各自的特性……
第三部分:西安鬥智宋美齡急派端納飛赴西安
南京要“討逆”,保安要審蔣,雙方劍拔弩張。
南京嗓門最高的是何應欽,他稱張、楊乃“劫持統帥”、“犯上作亂”,必須“馬上討伐”。保安除了在十三日舉行要求公審蔣介石的群眾大會之外,當天出版的《紅色中華》報也發出公審蔣介石的呼聲。
嚴重的對立,出現在十五日和十六日。
十五日,以毛澤東等十五名紅軍將領發出的《致國民黨國民政府電》,內中明確地提出要求:“罷免蔣氏,交付國人裁判。”《中共中央檔案選集》,第十一冊,一二四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
十六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議決《討伐張學良叛逆》,作出三項決定:“決議關於處置張學良叛變:
(一)推何委員應欽為討逆總司令,迅速指揮國軍掃清叛逆。
(二)由國府即下令討伐。
(三)推於委員右任宣慰西北軍民。”
同日,南京國民政府釋出《討伐張學良令》。
何應欽走馬上任討逆總司令,隨即宣佈:徐庭瑤為前敵總指揮,劉峙為東路集團軍總司令,顧祝同為西路集團軍總司令,並命令前方各軍立即發動進攻。
東北軍、十七路軍則和紅軍決定聯合作戰,擺開陣勢,迎戰“討逆軍”。
一場大規模內戰,已是箭在弦上了。
導火索在哧哧燃燒,一寸一寸逼近火藥桶……
為了掐斷這導火索,兩架專機先後降落在西安,分別載著國共特使。
來自南京的專機,早在十三日午後便起飛,未敢直接降落在西安,生怕被張、楊部隊的炮火所擊落——因為在起飛前,宋美齡以及機上那位特使,都曾從南京致電西安張學良,卻未收到覆電。實在等不及了,專機起飛,經過三個多小時的飛行,降落在離西安不太遠的洛陽——蔣介石“避壽”之地。
宋美齡派出了特殊的特使,此人高鼻碧眼,乃洋人也,名喚威廉·亨利·端納,年已六旬,英籍澳大利亞人。
宋美齡派出端納前往西安斡旋,此人可謂“最佳人選”。端納既和張學良有著深誼,又是蔣介石所信得過的,況且憑藉著那高鼻子,超脫於中國各黨各派之上。
端納出生在澳大利亞,祖先是蘇格蘭人。一九○三年他到香港出任《中國郵報》副主筆,從此與中國結緣,以至成了一位“中國通”。不久,他成為《倫敦時報》和《紐約先驅報》駐北京記者。他的成名在一九一五年,他從袁世凱的顧問、英國人莫理遜那兒看到袁和日本政府秘密簽訂的“二十一條”,在報端捅了出去,頓時輿論大譁,端納也從此與中國國民黨人建立了友誼。
端納跟查理宋(宋耀如)結識於一九一一年,由此跟宋美齡有了久遠的友情。
他又結識了孫中山,為民國政府起草了第一個對外宣言。
端納後來又成為張作霖的私人顧問。張大帥被炸身亡,他便成了張少帥的顧問兼老師。一九三四年,端納陪著張學良周遊歐洲六國,朝夕相處使他跟張學良友情甚篤。
遊歐回來後,端納陪張學良在上海會晤蔣介石夫婦,深得蔣介石賞識。人們常稱端納為蔣介石的顧問,其實並無此職。蔣介石在《西安半月記》中說得很明白:“端納者,外間常誤以為政府所聘之顧問,實則彼始終以私人朋友資格,常在餘處,其地位在賓友之間,而堅不欲居客卿或顧問之名義。”
十二月十二日晚,宋美齡一得知蔣介石被扣西安,馬上從上海寓所給在國際飯店的宋子文和端納打電話,要他倆趕赴孔祥熙那裡,同商對策。
端納見到神魂不定的宋美齡。宋美齡焦急地用英語說:“西安發生兵變!委員長被綁架,聽說已被殺死!”端納當即搖頭:“我不相信!第一,我不相信少帥會叛變委員長。第二,我不相信委員長已經死了!”端納的話,安定了宋美齡的情緒。當夜,宋美齡、端納、宋子文、孔祥熙一起從上海趕往南京。
當端納從南京起飛時,宋美齡委派了勵志社總幹事黃仁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