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使勁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部分,你知道嗎--現代科學中的100個問題,使勁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星。它的形狀和其他任何天體都不相同。它模模糊糊,輪廓並不清晰,而且還拖著一個不甚分明的尾巴。在某些富於想象的人看來,這個尾巴很象是一個哭泣著的婦女的散亂頭髮(“彗星”一詞就是從拉丁文的“頭髮”一詞變來的),因此,人們認為它預示著大難將臨。
到了十八世紀,人們終於確認出,某些彗星在固定的軌道上繞著太陽轉動,不過,這些軌道一般都是非常扁長的。當彗星在軌道的遠端時,人們看不到它們。只有當它們位於近端時——這在幾十年中才有一次(也許是上百或上千年)——它們才成為可以看見的天體。
1950年,一位名叫奧爾特的荷蘭天文學家提出,有一團巨大的星雲,其中可能包含著幾十億顆小行星,在距離太陽一光年或甚至更遠的地方執行。它們比冥王星這顆最遠的行星還要遠一千倍,而且,儘管它們為數甚眾,我們卻全然看不見它們。每隔那麼一段時間,可能在鄰近恆星的引力作用下,一些小行星在軌道上的運動會放慢下來,並開始朝太陽的方向落下。偶爾會有某個小行星深深地鑽進太陽系的內部,在離太陽幾百萬公里的近處翱翔,自此之後,它就將保持自己的新軌道,成為我們所看到的彗星。┃米┃花┃書┃庫┃ ;http://__
幾乎與此同時,美國天文學家惠普勒也提出,彗星主要是由低沸點的物質(如氨和甲烷)構成的,同時也包含有細碎的石礫。這團彗星雲在遠離太陽的時候,氨、甲烷和其他物質都凝固成為堅硬的“冰塊”。
這種冰冷的彗星結構,在外層空間迅速執行時是穩定的。但是,一旦它們慢了下來,向太陽靠近時,又會出現什麼情況呢?當它進入太陽系內層時,會從太陽接受到越來越多的熱量,使得冰塊開始變成蒸汽,原先被凝在冰塊表層的石礫顆粒得到了自由,結果,彗星的核心就被一團塵埃和蒸汽所形成的雲霧包圍起來。越靠近太陽,這團雲霧就越稠密。
太陽朝四面八方颳著太陽風——一種向外奔湧的亞原子粒子云。太陽風對彗星有一股作用力,這種力超過了彗星本身的微弱引力,彗星內的塵霧雲就開始被太陽風吹出來,向背離太陽的方向伸展。隨著彗星接近太陽,太陽風加強了,塵霧雲就成了背離太陽方向的一條長尾。離太陽越近,尾巴就越長,然而,這種尾巴是由極其稀薄的分散物質構成的。
自然,彗星一旦進入太陽系的內層空間,就不會長期存在下去。每靠近太陽一次,就造成一次物質損失。這樣,轉了幾十次以後,彗星就變成了很小的石頭核,或者乾脆碎裂成小隕石團。有一些這樣的隕石團正在確定的軌道上圍繞太陽執行。當它們在地球的大氣層裡穿過時,就會出現壯觀的“流星雨”。這些流星雨無疑是彗星的遺骸。
第25節
月球的引力造成地球兩側海水的升漲,形成每日兩次的漲潮。隨著地球從西向東自轉,這兩次漲潮——一次永遠衝著月亮,另一次則揹著月亮——在地球上從東向西移動。
潮水在地球上運動時,會在白令海和愛爾蘭海這樣的淺海海底掠過。這樣會造成摩擦,把轉動的能量變成熱。由於地球的轉動能就這樣慢慢地消耗著,我們這顆星球的繞軸自轉就會放慢。潮汐對地球旋轉所起的作用就像一副車閘,結果,每隔一千年,地球上的一天就會延長一秒鐘。
在月球引力影響下位置升高的不只是海洋。地球的固態地殼也相應發生變化,不過不那麼容易注意到就是了。岩層會沿著地球產生兩次輕微的凸起,一次朝著月亮,一次在地球的另一面。在岩石繞著地球凸起的過程中,岩層之間的摩擦力也消耗著地球的轉動能量。當然,這種凸起並不造成岩石環繞地核的轉動,但是,當我們這個行星運動而使各個不同的部分在月亮下面經過時,這種凸起會此起彼伏。
月球上沒有大海,沒有潮汐。然而,它的固體表面層會對地球的引力發生反應——地球的引潮力比月球對地球的引潮力大八十倍,因此,月面凸起的程度要比地面大得多。同時,如果月球也是以二十四小時為週期自轉的話,月球上所受到的潮汐摩擦力就要比地球上強烈。此外,由於月球的質量比地球小許多倍,要是它的自轉週期與地球相同,它在開始時所具有的總能量就要小得多。
隨著月球上較小的初始轉動能量在地球所引起的較大凸起中迅速消耗掉,它的自轉週期相對說來就會以很快的速度變長。它的自轉速度一定早在幾百萬年前就減慢到月球的一天等於地球的一個月那麼長的地步了。到了這時,月亮就會永遠用同一面對著地球。
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