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3部分,大唐軍魂,恐龍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些兵之兇器之言,魏徵受到鼓舞,也一而再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反對武力討伐。
武將們自然沒有文臣的好口才,只能用大嗓門來提高講話的份量。
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在朝堂上大聲地吵鬧起來,站在殿首的李世民一張臉越來越陰沉,快到暴發的邊緣。
“陛下,臣有話說,”眾人正爭吵間,一箇中氣十足的聲音響起。
這聲音不大,但卻極具穿透力,傳入每個人耳中,吵鬧的人都停住了話語,回頭望去。
原來是站在最外邊的李業詡。
“李愛卿,你說,”李世民聞言一喜。
在眾臣的注視下,李業詡走上前,向李世民作了禮,依然那他那穿透力十足的聲音說道:“陛下,現今正是我大唐國威日盛的時候,百姓安樂,國庫充裕,兵勢強大,四夷畏服,萬國來朝。若吐谷渾人來犯,聽之任之,邊境沒有安寧,百姓的安危得不到保障,則我大唐之國威,受損不小,百姓也會失望…”
“敵犯我,扣留我使者,我們竟然還要與對方講仁義,資以財物,此乃笑談。殊不知,我方的忍讓,會讓對手覺得我們是軟弱、怕事,敵人更是會有恃無恐,那些臣服於我大唐的部落,也會趁機滋事,如此危急時刻,如何能不戰?”
“幾位前輩言要以仁義待之,殊不知,與仁義之人當講仁義,與蠻野之人,何以談仁義,他們殺我百姓,搶掠我財物、女人,如此野蠻之人,配談仁義?放眼這些年我大唐之邊患,突厥、斛薛、党項、吐谷渾之患,哪次是與對方講仁義消除的?哪次不是派兵才平定的??這些不是靠嘴巴講出來的,都是將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試想,面對敵方十數萬虎狼之軍,能憑一張嘴巴大談仁義道德將其退兵?讓其歸附嗎?”李業詡嚥了下口水,潤潤喉嚨,在朝堂上面對皇帝和如此多的重臣講,還是有些緊張,“如今有這麼多的部落來歸附,正是將士們打出了軍威,大唐國威鎮天下,胡人懼之,或是形勢所迫,方來歸降…”
“再則,有人說吐谷渾乃窮荒之地,即使能戰勝了也不能守,能守又能守多久?據臣瞭解的情況,吐谷渾境內有許多水草豐美之地,適合放牧,是牧馬的極佳之地,也適合耕種,若攻佔這些地方後,我方修城駐軍,墾田放牧,養民資軍,有何不能守?吐谷渾人能呆的地方,為何我方百姓不能居住?”
“陛下,涼州、蘭州一線,乃我朝往河西之要道,一旦有失,則河套、西北危矣,大片國土都有丟失的危險,吐谷渾人寇邊,我方是驅其入侵,護我百姓,集聚民心之舉,此正義事也,非師出無名…因此臣以為,當派重兵,以一戰而殲其眾,取其地,消我百年之患,還我大唐一個安定的邊境,”李業詡一口氣這些,才覺得解氣。
李靖如今不在朝上,李業詡的顧忌也少了很多,他可以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當是在各位大臣面前揚自己威名的時候了。
李業詡一席話說完,更多的人開始對其側目,一些人已經開始沉思起來。
“陛下,臣以為,如今我朝糧食充盈,百姓富足,雖有遭災,但南方糧食豐產,對百姓生活及朝廷賦稅並無太多影響,即使有戰事,也可支撐。而吐谷渾人的入侵,直接危及我北方邊境的安全,損我國威,危及我百姓的生命和財物…因此,臣以為,為了我大唐邊境的安全,為了我朝百姓不再遭受吐谷渾人的虜掠,應發兵教訓一下狂妄的吐谷渾人,”房玄齡終於在關鍵時刻出來說話。
“李愛卿、房愛卿此言有理,朕異常贊同,我大唐之強大,是靠自己的實力,靠我大唐眾將士,一點點打出來,是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朕這些年想及往事,亦是感覺錯失了許多大好時機。現在我朝糧食充盈,百姓富足,國力正盛時候,面對外敵入侵,怎麼可再聽之任之,吐谷渾之事,朕現在意已決,當是舉兵討之,眾臣不必再議…若再有人敢言不宜出兵,朕當治其罪,”李世民大手一揮,用此番恫嚇的話堵住了大臣們的嘴,“我們要議的是何時出兵、如何出兵,剛才長孫愛卿講了,時下天寒地凍,實在不是用兵這時,朕也如此認為。”
皇帝如此說,文臣之首的房玄齡也支援用兵,長孫無忌並不反對用兵,再沒有敢出來反對,連魏徵也徹底洩氣,武將們自是一個個喜笑言開。
――――――――――――――――――――――
李世民宣佈朝會討論結束,只留下一些人員商量如何用兵,何時用兵。
李業詡也被李世民留了下來。
“君集,你以為何時用兵為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