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部分,金剛經說什麼,丁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我們讀了歷史以後,知道世界上最痛苦的是當皇帝。康熙皇帝自己就說過這個話,自己感覺到痛苦極了。從歷史看來,中國有多少個皇帝,叫年輕人背一背,連二十個也說不出來!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只曉得叫皇帝而已。這個錦繡乾坤江山,從歷史上看來,像下棋一樣,一下輸了,一下贏了,通透過去了。“人天福德枉成痴”,梁武帝問達摩祖師,他修廟、齋僧那麼多,將來福報怎麼樣?達摩祖師就笑他:“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他罵這個梁武帝,你這點算什麼了不起,人天小果,你死後不過昇天而已,天人享福完了,照樣會墮落。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就是有限度的福報,不是無漏之果,無漏是永遠沒有缺點。所以說,人做了好事,他生來世做帝王將相,升官發財,功名富貴,世間的福報很好,但是智慧喪失了。
禪宗有一個故事,有一位大師,叫溈山禪師,是禪宗五家宗派裡的一位開山祖師,溈山仰山是佛教溈仰宗。溈山禪師三世為皇帝,幾乎喪失了神通,失掉了智慧,迷糊了,所以他不幹了;這個神通不是說千里眼,或者會飛之類,而是智慧。智慧是大神通,他幾乎喪失了這個悟道的智慧,如果學佛為了求福報而學,求來生怎麼樣而學,不錯,是有這個事,但不是徹底的,所以說人天福德枉成痴。
“原來佛法無多子”,這是禪宗的話,臨濟禪師悟道以後說:原來佛法是這個樣子,無多子。實際上這三個字,是當時的土話;用現在話來講,無多子就是這麼一點點東西,沒有什麼多的。
“脫縛離黏說向誰”,佛法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被人世間一切的煩惱感情捆縛著,要解脫三界的情慾、煩惱、妄想,脫開了一切的黏縛,回到自己本來的面目,這就是佛法的究竟。所以佛法講了半天,三藏十二部,都是為了這個,要把那些黏著的、捆著的,都徹底解脫了,這就是佛法的精要。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在我們開始講第九分之前,先來解決幾個問題。
見思惑
我們都曉得佛學分成大乘小乘,嚴格的講,小乘裡頭又分兩個;一個是小乘,另一個比小乘高一點,普通我們叫它中乘。小乘又叫聲聞,比聲聞高一點叫獨覺,也叫緣覺。
像阿難、須菩提等,在佛的弟子裡只能算是聲聞,再高一點就是獨覺佛,獨覺佛又叫做辟支佛,闢支是梵音。
獨覺就算生在沒有佛沒有文化,甚至沒有佛教的世界,他自己也能開悟;雖不算大徹大悟,可是還是作一個了不起的超現實的聖人,這個屬於獨覺,也叫做緣覺,仍屬於小乘。
所謂小乘,目的是先求自了,先求跳出世界,避免入世。小乘又分四果羅漢,果是果位。初果羅漢叫須陀洹,二果羅漢叫斯陀洹,這都是梵文譯音。三果羅漢叫阿那含。四果羅漢叫阿羅漢。羅漢不一定是出家人,無論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羅漢。不過佛在世的時候,證得羅漢果的,出家人比較多。
如何能夠修到四果呢?必須能夠斷掉了見惑、思惑。
“見惑”有五個,是思想上,學問上,觀念上的問題;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邪見”、“戒禁取見”。許多宗教家、哲學家、大學問家,都脫不了見惑的範圍;或者落在身見,或者落在邊見,思想學問愈高的人,這個五見愈厲害。邪見、戒禁取見,多數是屬於宗教信仰方面的,認為非這樣不可,初一十五非拜拜不可,否則就犯戒了。有些教一定要吃什麼東西才行,這些都屬於戒禁取見。見取見是說自己的心得修養,譬如有人打坐修行有了境界,或者見光了,認為這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