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來讀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部分,量子物理史話,獨來讀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可以很好地說明我們觀測到的一切。比如在EPR中,天際兩頭的兩個電子仍然可以透過一種超光速的瞬時通訊來確保它們之間進行成功的合作。事實上,玻姆的體系就很好地在阿斯派克特實驗之後仍然存活著,因為他的〃量子勢〃的確暗含著這樣的超距作用。
可是要是這樣的話,我們也許並不會覺得日子好過多少!超光速的訊號?老大,那意味著什麼?想一想愛因斯坦對此會怎麼說吧,超光速意味著獲得了回到過去的能力!這樣一來,我們將陷入甚至比不確定更加棘手和叫人迷惑的困境,比如,想象那些科幻小說中著名的場景:你回到過去殺死了尚處在襁褓中的你,那會產生什麼樣的邏輯後果呢?雖然玻姆也許可以用高超的數學手段向我們展示,儘管存在著這種所謂超光速的非定域關聯,他的隱函式理論仍然可以禁止我們在實際中做到這樣的訊號傳遞:因為大致上來說,我們無法做到精確地〃控制〃量子現象,所以在現實的實驗中,我們將在統計的意義上得到和相對論的預言相一致的觀測極限。也就是說,雖然在一個深層次的意義上存在著超光速的訊號,但我們卻無法刻意與有效地去利用它們來製造邏輯怪圈。不過無論如何,對於這種敏感問題,我們應當非常小心才是。放棄定域性,並不比放棄實在性來得讓我們舒服!
阿斯派克特實驗結果出來之後,BBC的廣播製作人朱裡安·布朗(Julian Brown)和紐卡斯爾大學的物理學教授保羅·戴維斯(Paul Davies,他如今在澳大利亞的Macquarie大學,他同時也是當代最負盛名的科普作家之一)決定調查一下科學界對這個重要的實驗究竟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他們邀請8位在量子論領域最有名望的專家作了訪談,徵求對方對於量子力學和阿斯派克特實驗的看法。這些訪談記錄最後被彙集起來,編成一本書,於1986年由劍橋出版社出版,書名叫做《原子中的幽靈》(The Ghost in the Atom)。
閱讀這些訪談記錄真是給人一種異常奇妙的體驗和感受。你會看到最傑出的專家們是如何各持己見,在同一個問題上抱有極為不同,甚至截然對立的看法。阿斯派克特本人肯定地說,他的實驗從根本上排除了定域實在的可能,他不太欣賞超光速的說法,而是對現有的量子力學表示了同情。貝爾雖然承認實驗結果並沒有出乎意料,但他仍然決不接受擲骰子的上帝。他依然堅定地相信,量子論是一種權益之計,他想象量子論終究會在有一天被更為複雜的實驗證明是錯誤的。貝爾願意以拋棄定域性為代價來換取客觀實在,他甚至設想復活〃以太〃的概念來達到這一點。惠勒的觀點有點曖昧,他承認一度支援埃弗萊特的多宇宙解釋,但接著又說因為它所帶來的形而上學的累贅,他已經改變了觀點。惠勒討論了玻爾的影象,意識參予的可能性以及他自己的延遲實驗和參予性宇宙,他仍然對於精神在其中的作用表現得饒有興趣。
魯道夫·佩爾斯(Rudolf Peierls)的態度簡明爽快:〃我首先反對使用'哥本哈根解釋'這個詞。〃他說,〃因為,這聽上去像是說量子力學有好幾種可能的解釋一樣。其實只存在一種解釋:只有一種你能夠理解量子力學的方法(也就是哥本哈根的觀點!)。〃這位曾經在海森堡和泡利手下學習過的物理學家仍然流連於革命時代那波瀾壯闊的觀念,把波函式的坍縮認為是一種唯一合理的物理解釋。大衛·德義奇也毫不含糊地向人們推銷多宇宙的觀點,他針對奧卡姆剃刀對於〃無法溝通的宇宙的存在〃提出的詰問時說,MWI是最為簡單的解釋。相對於種種比如〃意識〃這樣稀奇古怪的概念來說,多宇宙的假設實際上是最廉價的!他甚至描述了一種〃超腦〃實驗,認為可以讓一個人實際地感受到多宇宙的存在!接下來是玻姆,他坦然地準備接受放棄物理中的定域性,而繼續維持實在性。〃對於愛因斯坦來說,確實有許多事情按照他所預料的方式發生。〃玻姆說,〃但是,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是正確的!〃在玻姆看來,狹義相對論也許可以看成是一種普遍情況的一種近似,正如牛頓力學是相對論在低速情況下的一種近似那樣。作為玻姆的合作者之一,巴西爾·海利(Basil Hiley)也強調了隱函式理論的作用。而約翰·惠勒(John Taylor)則描述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解釋,也就是所謂的〃系綜〃解釋(the ensemble interpretation)。系綜解釋持有的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統計式的觀點,也就是說,物理量只對於平均狀況才有意義,對於單個電子來說,是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