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來讀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部分,量子物理史話,獨來讀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測手段,才談得上具體意義。物件所表現出的形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觀察方法。對同一個物件來說,這些表現形態可能是互相排斥的,但必須被同時用於這個物件的描述中,也就是互補原理。
最後,因為我們的觀測給事物帶來各種原則上不可預測的擾動,量子世界的本質是“隨機性”。傳統觀念中的嚴格因果關係在量子世界是不存在的,必須以一種統計性的解釋來取而代之,波函式ψ就是一種統計,它的平方代表了粒子在某處出現的機率。當我們說“電子出現在x處”時,我們並不知道這個事件的“原因”是什麼,它是一個完全隨機的過程,沒有因果關係。
有些人可能覺得非常糟糕:又是不確定又是沒有因果關係,這個世界不是亂套了嗎?物理學家既然什麼都不知道,那他們還好意思呆在大學裡領薪水,或者在電視節目上欺世盜名?然而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壞,雖然我們對單個電子的行為只能預測其機率,但我們都知道,當樣本數量變得非常非常大時,機率論就很有用了。我們沒法知道一個電子在螢幕上出現在什麼位置,但我們很有把握,當數以萬億記的電子穿過雙縫,它們會形成干涉圖案。這就好比保險公司沒法預測一個客戶會在什麼時候死去,但它對一個城市的總體死亡率是清楚的,所以保險公司一定是賺錢的!
傳統的電視或者電腦螢幕,它後面都有一把電子槍,不斷地逐行把電子打到螢幕上形成畫面。對於單個電子來說,我並不知道它將出現在螢幕上的哪個點,只有機率而已。不過大量電子疊在一起,組成穩定的畫面是確定無疑的。看,就算本質是隨機性,但科學家仍然能夠造出一些有用的東西。如果你家電視畫面老是有雪花,不要懷疑到量子論頭上來,先去檢查一下天線。
當然時代在進步,俺的電腦螢幕現在變成了薄薄的液晶型,那是另一回事了。
至於令人迷惑的波粒二象性,那也只是量子微觀世界的奇特性質罷了。我們已經談到德布羅意方程λ= h/p,改寫一下就是λp=h,波長和動量的乘積等於普朗克常數h。對於微觀粒子來說,它的動量非常小,所以相應的波長便不能忽略。但對於日常事物來說,它們質量之大相比h簡直是個天文數字,所以對於生活中的一個足球,它所伴隨的德布羅意波微乎其微,根本感覺不到。我們一點都用不著擔心,在世界盃決賽中,眼看要入門的那個球會突然化為一縷波,消失得杳然無蹤。
但是,我們還是覺得不太滿意,因為對“觀測行為”,我們似乎還沒有作出合理的解釋。一個電子以奇特的分身術穿過雙縫,它的波函式自身與自身發生了干涉,在空間中嚴格地,確定地發展。在這個階段,因為沒有進行觀測,說電子在什麼地方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只有它的機率在空間中展開。物理學家們常常擺弄玄虛說:“電子無處不在,而又無處在”,指的就是這個意思。然而在那以後,當我們把一塊感光屏放在它面前以測量它的位置的時候,事情突然發生了變化!電子突然按照波函式的機率分佈而隨機地作出了一個選擇,並以一個小點的形式出現在了某處。這時候,電子確定地存在於某點,自然這個點的機率變成了100%,而別的地方的機率都變成了0。也就是說,它的波函式突然從空間中收縮,聚集到了這一個點上面,在這個點出現了強度為1的高峰。而其他地方的波函式都瞬間降為0。
哦,上帝,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電子的波函式在一剎那發生了這樣的鉅變?原本形態優美,嚴格地符合薛定諤方程的波函式在一剎那轟然崩潰,變成了一個針尖般的小點。從數學上來說,這兩種狀態顯然是沒法互相推導的。在我們觀測電子以前,它實際上處在一種疊加態,所有關於位置的可能性疊合在一起,瀰漫到整個空間中去。但是,當我們真的去“看”它的時候,電子便無法保持它這樣優雅而面面俱到的行為方式了,它被迫作出選擇,在無數種可能性中挑選一種,以一個確定的位置出現在我們面前。
波函式這種奇蹟般的變化,在哥本哈根派的口中被稱之為“坍縮”(collapse),每當我們試圖測量電子的位置,它那原本按照薛定諤方程演變的波函式ψ便立刻按照那個時候的機率分佈坍縮(我們記得ψ的平方就是機率),所有的可能全都在瞬間集中到某一點上。而一個實實在在的電子便大搖大擺地出現在那裡,供我們觀賞。
在電子透過雙縫前,假如我們不去測量它的位置,那麼它的波函式就按照方程發散開去,同時透過兩個縫而自我互相干涉。但要是我們試圖在兩條縫上裝個儀器以探測它究竟透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