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5部分,錦衣當國,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功勞白白的送給李家嗎?
如果你王通做了主帥,將李如松的兵馬劃撥在指揮下,那個情況又是不同,到時候的功勞都是你指揮有方。
現在這個情況,李如松肯定要被派到朝鮮去,而且會整合遼寧兵馬先行發動,即便是定下統屬,恐怕外人也會覺得李如松的功勞和你王通沒什麼關係。
但這封上奏的時間才是朝中宮中最關注的點,算上京師到松江府的路程,也就是說,朝廷還沒有下旨定下王通為援朝大軍主帥的時候,王通就已經上奏,這代表著什麼,代表王通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完全為大明社稷得失著想,這一件小事,卻更加說明了王通的一片忠心,卻更加證明了朝中任命的正確。
兵事緊急,王通的奏摺所說也是實情,朝廷從善如流,立刻下旨宣府總兵李如松率領本部精銳五千入遼,援朝抗倭,朝中大臣在你推我讓之後,誰也不願意去遼寧擔這個責任,到最後無奈之下,只能是命遼寧巡撫徐廣國統制兵馬,作為總領宣府和遼寧各軍,等王通到達後再做定奪。
這件事已經在京師成了個笑話,朝野之間紛紛在傳,如今推讓是因為遼寧兵馬勝負不敢確定,若是王通領兵,恐怕爭先恐後的要做這個督師了,已經有說法,次輔沈一貫已經和方方面面打好了招呼,準備擔當此任。
旨意到達了松江府,在遼國公府擺下香案,接下旨意。
旨意上說的很簡單,命令王通統兵援朝抗倭,其中有一處任命,任命王通為都督府左都督,都督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雖然五軍都督府很早就沒有了實權,但這個位置卻是武將統轄大軍的一個象徵。
對於這次援朝兵馬的組成以及各項方面,朝廷給了王通很寬泛的權力,准許他在大明各處挑選兵馬組成大軍,行軍路線、後勤輜重一應事宜也由他來安排,軍費軍需軍餉的籌措發放也都是王通自己決定。
這樣的權力相比於那個象徵性的左都督更加可怕,等於是這支大軍的各項事宜在作戰期間完全歸王通節制,他無需對文官負責,而是直接在皇帝那裡接受命令,對天子負責。
所謂祖宗制度在這道旨意麵前什麼都不是了,可奇怪就奇怪在,從京師到地方,居然沒有人對這個說什麼,因為這麼多年下來,大家都覺得以王通的身份地位來說,理應如此,而且不會出什麼紕漏。
一千零七十七
旨意宣佈之後,遼國公府上上下下都是知曉,反應各有不同,親衛們都是興奮異常,能夠上沙場搏殺,建功立業,對於有進取心的武人來說,這是一輩子的追求,親衛們興高采烈的時候,上海知縣楊思塵卻安排人來告訴這一干親衛,低調些,不要弄出這麼喜氣洋洋的氣氛。
這倒不是要在乎什麼別人的觀感,要在乎的正是遼國公府內這些人的想法,楊思塵久在王通身邊辦差,雙方都是熟悉,家眷們來往也是不少。
楊思塵透過妻妾那邊,自然也知道王通身邊的女眷們怎麼想法,她們對王通出征打仗可不是樂見其成,擔驚受怕才是真的。
一些官方的訊息,遼國公府的女眷們也是知道的,朝鮮倭寇二十萬大軍,又是這麼厲害,那麼厲害,這個她們也是知道的。
幾處的訊息湊起來,怎麼都要覺得這次出征兇險頗大,如何不擔心,而且這眼見又是過年了,自家的男人卻要去往北方,幾個月半年不能回返,誰也是受不了,如果這時候親衛們再在外面興奮的大聲談笑,這就是火上澆油了。
和楊思塵預料的差不多,旨意宣讀之後,王通送走了宣旨的欽差,回到府中,妻妾們卻都是聚在了一起。
王夏本來領著剛會走路王忠和王蘭在屋子裡亂跑,卻被韓霞大聲的訓斥了幾句,王夏就被韓霞寵著,很少遇到這樣嚴厲的對待,當時嚇得就哭了,還是宋嬋嬋柔聲安撫了安撫,吩咐丫鬟們將幾個孩子都帶出去了。
王通端坐正中,看著妻妾們的神情態度,也是有點無奈,他接旨之前早就得到了確定的訊息,本以為自己可以平常心對待,卻沒想到,宣旨之後到現在,王通自己也感覺到自己在興奮,武人果然是離不開沙場,太平生活對他們來說實在是無趣了。
想想那一世自己,再想想這一世的自己,王通也是有點感慨,他興奮是一說,可妻妾們都是低著頭坐在旁邊,盧若梅和張紅英還在那裡不斷的抹眼淚,這氣氛就實在是讓王通彆扭了。
“你們怎麼這個樣子,老爺我又不是第一年出去打仗,那次不是好好的回來,不要哭了不要哭了,嚇壞了孩子。”
在這個情形下,王通也不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