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4部分,漢風1276,浮游雲中,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楚風的琉球軍、陳淑楨的畲漢義軍則西去漳州。 自漳州北上龍巖、蓮城、汀州入贛南,和文天祥會師。
“喂,楚總督,”走出行宮大門後,楚風被叫住了,身後,陳淑楨的眸子燦若晨星。 “你剛才說的火器、訓練什麼的,能教我們畲漢義軍麼?”
楚風大喜,拽了句文:“固所願也,不敢請爾。 ”
天吶,這是支什麼樣地軍隊啊!第二天,在泉州城東邊空地上,看著集合起來的畲漢義軍,楚風頭皮發麻。
人數。 地的確確有五萬,不過戰鬥力恐怕當不了韃子精兵三千。 小的十二三歲不到大人肩膀高,老的甚至年過花甲,還有不**女;沒有軍紀,東一堆西一堆圍成團,每個團的人互相之間倒是非常熟識。 大概是同一個村寨裡出來的,並且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多半是全家齊上陣。
陳淑楨臉有點紅,她的解釋讓楚風哭笑不得:“畲人、客家人民風強悍,和鄰村搶水、搶地,往往全寨出動,不分男女老幼都能打地。 ”
暈倒,他們把兩軍對壘當成打群架嗎?楚風再看看他們的裝備,更加破爛不堪:沒有制式的軍服,穿得破破爛爛。 少數人有件皮甲。 而鎖子甲、魚鱗甲一千個人當中大約有一件,拿的武器五花八門。 獵弓、砍柴刀、斧頭、削尖的毛竹,甚至還有人扛著扒糞的鐵耙子……
楚風喃喃自語:“這樣的軍隊,也能打勝仗麼?”
陳淑楨就站在楚風身邊,她自幼練武,耳力甚好,聽了這話立刻反駁:“怎麼不能?我們在漳州一帶殺了不少元兵呢!”俄而聲音低了下去,“只不過,只不過傷亡比較大。 家父兵書上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我們殺敵一千,自損三千有餘……”
楚風聽的悚然動容:一支能承受如此巨大傷亡地軍隊,就算是訓練再差、裝備再爛,它也能讓人肅然起敬!
客家人,是三國、東晉、唐、五代為避戰亂,從中原南遷的漢人,他們保留著漢民族最初的優點和缺點,他們不知變通、脾氣又臭又硬、規矩大得嚇死人、一言不和就要吵鬧打鬥,一千年兩千年彷彿一直不曾改變過分毫,但他們有一個優點,唯一的優點,就是永遠不投降!
是的,歷史上至元十六年初崖山海戰宋朝滅亡,但陳淑楨的義軍一直堅持到至元十九年(西元1282),其時大宋已經亡了三年,這些客家人還在堅持鬥爭!
義軍失敗以後,客家人是否做了大元朝地順民?決不!他們逃進贛、惠、梅、汀四州的莽莽群山,父傳子子傳孫,終究不降元。 林天成、鍾明亮、朱光卿、聶秀卿等人前赴後繼的舉起義旗,向蒙元政權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衝擊。
他們的後代中,還會有下列威名赫赫的人物:洪秀全、馮雲山、楊秀清、韋昌輝、李秀成、石達開;鄧小平、陳丕顯、葉劍英、楊成武、肖華 、朱德 、劉亞樓、宋慶齡、胡耀邦。
楚風雖然不知道這些,但他從這些傻呵呵憨笑的軍人,或者說男女老幼的眼睛裡,看到了一股不會熄滅的火焰,好好錘鍊,他們會是一支極好的軍隊。
首先必須裁汰老弱,選練精兵。
“這五萬人中,十選一,選出精兵來好好訓練,其他人解散回家。 ”
楚風第一句話就讓陳吊眼炸了:“憑什麼?憑什麼聽你地?他們都是打過仗、殺過韃子地兵!”
陳吊眼是陳淑楨的侄兒,年紀卻和姑母相差無幾。 昨天,從朝廷回軍營後,陳淑楨曾這樣和他解釋:若是山嶺上,畲漢義軍五個當韃子一個,若在平原,恐怕五十個當他一個,拉通算,楚總督說十不當一,確實如此。 如今朝廷不派人幫忙,軍餉按三千人發,盔甲器械也沒有,如果再不好好訓練,只消打上幾仗,便是全勝,咱們地人也剩不下幾個了。 我瞧琉球軍紀律最好、戰力最強,況且眼下要和咱們並肩作戰,能幫我們的,也就是他們了。
陳淑楨只是暫時說服了侄兒,畢竟打過幾次勝仗,陳吊眼心氣也高了,怎會三言兩語就心服口服?聽楚風要讓自己裁汰九成兵丁,他蹦起來八尺高:“我看,你們琉球人不過是大炮厲害、盔甲堅固、長矛鋒利,除此之外不過稀鬆平常!”
楚風看看這個典型的熱血青年,身材不高但肌肉筋節,面板曬得黧黑,吊稍眉,眼睛有點斜,怪不得叫做陳吊眼。
即便成功和文天祥會師,琉球漢軍不到千人的作用也有限,何況楚風並不準備拿這些軍人種子去拼消耗。 那麼,畲漢義軍的幫助就顯得尤為重要,但他們現在的戰力,和文天祥麾下十萬義軍沒什麼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