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點迷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4部分,五星特工,指點迷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坐上帝王寶座之後,一心想著享樂一生,有一次他對趙高說:“人生短暫就像飛奔的馬穿過牆的縫隙,做了皇帝,我想盡心享樂,愛卿以為然否?”
這當然正合趙高心意,暗自欣慰,胡亥總算不枉自己教導多年。只要胡亥沉溺於享樂,自己便可大膽專權。
不過,有了趙高的支援胡亥還不放心,又向李斯詢問如何才能長久地享樂下去。他對李斯說:“我聽韓非說過,堯治理天下的時候,房子是茅草做的,飯是野菜做的湯,冬天裹鹿皮禦寒,夏天就穿麻衣。到了大禹治水時,奔波東西,勞累得以致大腿掉肉,小腿脫毛,最後客死異鄉。做帝王如果都是這樣,為何大家還要爭搶著去做呢?貧寒的生活大概是那些窮酸的書生們提倡的吧,不是帝王這些賢者所希望的。既然有了天下,那就要拿天下的東西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才叫富有天下嘛!自己沒有一點好處,怎麼能有心思治理好天下呢?我就是想這樣永遠享樂天下,愛卿你看有什麼良策?”
李斯惟恐胡亥聽從趙高的話,自己失寵,於是寫了一篇文章《行督責之術》,向胡亥獻出了獨斷專權、酷法治民的治國方法。用督察與治罪的方式來鞏固中央集權。李斯的策略代表了他的法律觀念,後來秦朝的滅亡宣告這種法家思想的歷史性破產。
有了李斯的主意,胡亥便肆意放縱自己的慾望。他繼續大量徵發全國民夫修造阿房宮和驪山墓地,調發五萬士卒來京城咸陽守衛,同時讓各地向咸陽供給糧草,而且禁止運糧草的人在路上吃咸陽周圍三百里以內的糧食,必須自己帶糧食。除了常年的無償勞役外,農民的賦稅負擔也日益加重,最終導致了陳勝吳廣起義的爆發。有了第一個,其他起義相繼在各地爆發,被秦國滅掉的六國後裔們又重新打出六國的旗號反秦,各地稱王割據的不計其數,陳勝的屬將之一週文領兵十萬直奔函谷關而來,秦的末日終於到了。
但此時胡亥根本不相信,他這人有個特點,就是擅長自欺欺人,只喜歡聽天下太平的好話。在一次討論是不是發兵平定起義時,胡亥竟然不同意有“反叛”的事,發兵當然也就沒什麼必要了。叔孫通了解胡亥,便說:“他們說的天下反叛根本就不對,先皇早已經拆毀了城牆,熔鑄了天下兵器,有您明主坐堂,有嚴明法令行於天下,國家安定,人民富足,誰還會造反呢?現在陳勝這些人只不過是幾個盜賊而已,地方官正在積極追捕,請陛下儘管放心就是了。”
胡亥聽了,滿心歡喜,直誇叔孫通說得好,然後他又問其他人,有的說陳勝是“盜賊”,有的則說是“造反”。說盜“賊”的沒有事,說“造反”的就治罪,因為說“造反”等於說天下大亂。治罪的罪名是“非所宜言”罪,就是說了不應該說的話,這種罪名是一種典型的封建專制刑法,秦朝後來雖然滅亡了,但後來的很多朝代都繼續沿用了這種罪名來維護君主專制制度。
大秦帝國以極度強盛,武功縱橫宇內的強勢統一中國,滅六國如秋風掃落葉。然而,短短几年之內便大廈將傾,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胡亥對起義軍的縱容。以秦軍當時戰鬥力,實在不至於如此不堪一擊。
人算不如天算,方士侯生當初對始皇所謂“亡秦者胡”,令始皇帝一直耿耿於懷,以為所指是大秦帝國的死對頭,北方的胡人,因此不惜以傾國之力欲除此心腹大患。誰知正真覆滅大秦基業的竟並非是胡人,而是應驗在了豎子胡亥身上。始皇若神明有知,恐怕九泉之下都會追悔莫及,慨嘆天道難測吧!
第十一集 鬼谷浮杯
“漫漫苦海,似東溟、深闊無邊無底。碌碌群生顛倒競,還若游魚爭戲。巨浪浮沉,洪波出沒……獨有沖天志,學易年高心大悟,掣斷浮華韁繩。十載丹成,一時功就,脫殼成蟬蛻……”
從故齊之地琅琊入海,由六十隻大型樓船組成的船隊在茫茫大海深處繼續航行。此番故地重遊,一路西南風輕車熟路,船隊經徐山、成山、繼續北上經芝罘渡黃海到達高麗,再從這兒南下到達濟州島,橫穿對馬海峽後終於抵達了一處陸地沿岸。
浩浩蕩蕩的船隊駛進了內海,徐福登上樓船遠眺海岸以便最後確定登陸地點,只見一名英姿颯爽的青年女子匆匆走到他身後輕聲說道:“二哥,你注意到沒有,這幾天船上的氣氛好像不對勁啊。眼看快和八叔會合了,可別出什麼亂子。”
徐福沉穩地回答:“你替我看好巫乙的那兩個學生,其他人我自有安排。”
“好,我和七君子輪番伺候著,一有動靜便先動手料理了他們。你自己多小心。”
這位稱呼徐福‘二哥’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