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部分,兩宋王朝,懷疑一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果連日本也拉攏得到,南宋就再也沒有可以依靠的盟友了。——對蒙古皇帝做如此進言的,是一個名叫趙彝的高麗人。對日本而言,這成了第一次元寇的開端。第一次元寇以使南宋孤立為主要目的。

一說為日本海賊當時對朝鮮半島海岸極盡掠奪之能事,高麗因而企圖借蒙古的力量以鎮壓海賊。但這是不足採信的說法。蒙古確實無比強大,卻視水戰為畏途。如果決定要攻打日本,這件事一定會命令高麗去做,反而將成為高麗的一大負擔。

因此,比較可信的說法是,蒙古為了孤立南宋而意圖與日本聯手。但蒙古與他國聯手的意圖,就是使之臣服。

元在高麗人趙彝的進言之下,意圖詔諭日本。

元派遣的使節是兵部侍郎(國防部次長)黑的和禮部侍郎(###次長)殷弘這兩個人,而由高麗派出作為嚮導的是樞密院副使宋君斐。

《元史》有“未至而還”的記載,而使節提出的辯解是“大洋萬里,風濤蹴天”。實際上,那是深知日本人性格的高麗,判斷日本會對黑的等人所攜帶的詔書反應激烈,拒絕締結友好關係,而有這樣的說辭。

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

蒙古來襲(3)

詔書中一開頭就以小國稱呼對方,最後更以如下之語作為結尾:

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

我不想用兵,但不得已時還是會這麼做——這句話顯示出十足的威嚇意味。

忽必烈對半途而歸的使節極為惱怒,厲聲譴責不可以風濤險阻為半途而廢的理由,並且派遣第二次詔諭使節,國書被送至鎌倉後轉送至京都,日本政府最後決定不予受理。使節在日本滯留六個月後,毫無成果地空手而歸。忽必烈在激怒之下,命令高麗建造一千艘巨船。

對日本的第三次詔諭見於元至元五年(1268年)九月,使節到達對馬後折返。詔諭之舉後來又有過多次,而鎌倉幕府卻依然拒絕受理。

元的遠征日本之所以拖延,是因為高麗的抵抗勢力“三別抄”佔據著南方的海島,在渡海上有安全的顧慮。攻陷三別抄的根據地耽羅後,遠征的障礙才得以清除。

對日本的遠征軍於1274年出發,同年,高麗元宗去世,由世子忠烈王即位。由於忠烈王娶元的皇女為妃,因而採取親元的態度。但由於他對元強人所難的造船命令也勉強接受,使得人民疲憊到極點。

至元十一年在日本是文永十一年。

這是第一次元寇。

元軍攻打博多、箱崎兩地。日本軍打的是古代戰法,而元軍則採取集團戰法,日本武士由於沒有經歷過響徹雲霄的戰鼓聲、吶喊聲以及大炮,因此,不僅是人,連馬匹都驚慌不已。

但日本軍卻奮戰到底。尤其日本軍不時展開夜襲這個拿手好戲,使得蒙古軍為之膽戰心驚。由於這個緣故,蒙古軍雖然登陸作戰,到了夜晚就一定撤回船上。只要在巨船上,絕無遭受夜襲之虞。日本軍只有小舟,因此,即使前來偷襲,也能輕易將之擊退。

在海上的話,一點不用擔憂日本軍的夜襲,但卻使他們遭受比日本軍更可怕的強敵之襲擊,那就是颱風。遠征軍的兵船並不堅牢。被命令急造戰艦的高麗,偷工減料是當然的事;不偷工減料,就無法在指定的日期前完成,而拖延的結果將是受到嚴罰。

要矇騙在草原成長、從來沒有見過船隻的蒙古監督官的眼睛,應該是再容易不過了。

日本人對第一次及第二次元寇時的颱風,皆以“神風”稱呼。但第一次的颱風,好像並沒有特別強烈。當時一般的船隻,面對那個程度的颱風時,應該都能熬得過。然而元的兵船並不是普通的船隻,它們只要稍微觸礁就支離破碎。

由於不計其數的兵員溺斃,艦隊因而喪失戰鬥能力,剩下的兵船遂匆匆歸國。《元史》對這第一次遠征日本的記述極為簡短:

冬十月,入其國(日本),敗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擄掠四境而歸……

只有這寥寥幾句,連因受颱風之侵襲的辯白都沒有。

實際上,蒙古並沒有因這第一次神風而蒙受多大的損失。兵船全是高麗建造的,兵員也幾乎都是高麗族或漢族,不擅長打水戰的蒙古族,只派出少數高階將校坐鎮。由於沒有蒙受多大打擊,蒙古因而對遠征日本仍不死心。

“我一定要佔領日本。如果能採取詔諭方式,當然再好不過……”忽必烈還是認為能以威嚇方式使日本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血族戀人

溫暖寒冬

東風導彈車都開,你管這叫代駕?

誰煮魚

命運與金盃

換裁判

顧總請放手,妹妹我就是個妖孽

四月烽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