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吳越評水滸,淋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毛澤東多次把自己帶隊伍上井岡山比作是“被逼上梁山”。他在不少文章中引用了《水滸》故事。例如,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引用林沖踢翻洪教頭的故事,說明戰略退卻的作用和意義;在《矛盾論》中,引用三打祝家莊的故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1944年1月9日看了京劇《逼上梁山》,深夜給作者寫信,祝賀他們寫出了“歷史是人民創造的”這個主題,“恢復了歷史的面目”,使“舊劇開了新生面”。他還跟人講,《水滸》要當作一部政治書看。它描寫的是北宋末年的社會情況,中央政府腐敗,群眾就一定會起來革命。他從梁山泊把來自各個山頭的隊伍統率起來成為一支武裝,引申出我們革命也要認識山頭,承認山頭,照顧山頭,到消滅山頭,克服山頭主義。如此等等。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對《水滸》的評論,著重讚揚它的反抗;在“文化大革命”後期,在75年8月對《水滸》的評論,主要就著眼於它所寫的投降了。他指出:“《水滸》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宋江投降,搞修正主義”,“這支農民起義隊伍的領袖不好,投降”,等等。他認為《水滸》可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