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部分,張靜江、張石銘家族,青澀春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桓黽易逵胍淮��耍�桓黽易逵胍歡衛�罰�馱謖庾�爛派鈐豪錁簿駁厝諍稀�
然而人們現在看到的尊德堂遠不是當年的尊德堂,目前的尊德堂大概只是當年的1/10。當年這處大宅院,共有四個部分:老宅院、新宅院、後院和花園(亦稱東園或張園,又稱綠繞山莊)。現在人們看到的只是當初老宅院的主體部分,而絕大部分的建築在歷史的煙雲中已經化為烏有,有的僅僅留下了遺蹟。
張靜江的侄子張乃鳳先生在2004年撰寫的《讀隨筆》一書中,有《六十年後看尊德堂老宅平面圖》一文,那年他老人家100歲了,還清楚地記得許多當年的事情,既寫了文,又繪了圖,詳敘了張家老宅的整個佈局和各房的居住情況,令人眼界大開。
原先在老宅院東側還有一處新宅院,那是一處比老宅院更大的三進大宅。老宅院只是在二進和三進有兩層樓,而新宅院則是三樓三底兩廂房的三進大院,實用面積遠遠超過老宅院,而且老太爺張寶善後來就住在新宅院。那是張家於辛亥革命之後,人口鼎盛之時,買下東側鄰居家的舊房和空地建造的。張寶善住最南邊的一進,中間一進給他的六兒張久香一家住,第三進住的是他最小的兒子張鏡芙。張寶善搬到新宅院後,原先的老宅院就由他的四兒張墨耕一家居住。另外,大兒張弁群、三兒張澹如、五兒張讓之三家也都仍住在老宅院。
只有老二張靜江非常特殊,他既不住老宅院,也不住新宅院,而是住在老宅院後院裡的一棟洋房裡。這棟洋房與中國傳統的老式住宅完全兩樣,是建築在高出地面足有一米高的地基上的兩層樓房,樓前還有一條帶頂棚的走廊緩緩伸出,是整棟房子對外的出口,前可通花圃、菜圃、老宅院,後可通花園、樹林、荷花池。公平地說來,這是整個張家大宅院中最好的方位,好像建築在河邊的花樹之中。張靜江一家在他1902年去法國之前就住在這兒了,不知是老太爺對這位二公子特別寵愛呢,還是他的性格原本就不大合群?
這處大宅院的縱深還有許多頗具“洋味兒”的地方,如在張靜江住的洋樓的東部,有一片用灌木叢圍起來的大草地,那些灌木高約一米,寬不到一米,被修剪成平頂,四角留出空隙,方便進出,就像現在西式花園裡的幾何形植物圖案一樣。這片草地又可當做一個網球場,中間可以立柱、拉網。青年時期的張乃鳳,就是在這裡跟他的父親張墨耕學會了打網球,並能夠跟父親對打。據他回憶,張靜江的四小姐張荔英來南潯時(也許就是護送她母親姚蕙的靈柩回鄉那次),也曾跟他在此打過網球。打球的規則和現在的網球比賽一樣,只是那時還沒有用雙手握球拍的打法。
這片草地的東部和北部是一片偌大的荷花池,荷花池上有九曲橋。橋上綰著一座六角亭。那亭子伸出的九曲橋,一邊連著“張家大陸”,另一頭連著“龐家大陸”,因為荷花池東部的領土就是張寶善的夫人龐太夫人孃家的宜園了。
在荷花池的南部岸邊,還綴著一方透明的水閣,實際上就是一個有一半面積凌空在水面上的方形涼亭。這個水閣似乎是張家的藝術之宮。20世紀初,老太爺張寶善常來水閣聽留聲機,那時的留聲機是手搖式的,有很大的喇叭和很大的唱片,這在江南水鄉絕對是新鮮洋玩意兒。張靜江來南潯住的時候,則喜歡在水閣裡寫字畫畫,那時張乃鳳只有十幾歲,常在旁邊看他畫畫和寫字,張靜江就時常派派他用場,如差他到街上買宣紙、白綾或是上礬等等。5
至於老宅院裡的生活,也充滿了中西合璧的氣息,既有佛堂、藏書室、麻將桌,也有電話、水塔、檯球桌。他們的電話是自成系統的,全宅院所有的廳堂和房間都早就通了電話,所以無論是老宅、新宅還是洋樓,相隔雖遠,呼應起來卻很方便。水塔也是自家的水塔,供全尊德堂內所有的水龍頭用水。檯球桌則設在後院的一座房間裡,與牌桌共存一室,一中一西,各取所需,倒也公平。
3。尊德堂的海派風度(4)
關於那個佛堂,張乃鳳有一段略帶神秘色彩的文字描述,他說:“後院的西北角向北有走廊,轉向東有小門,可進入一個廳堂,那是一個佛堂,是專供我祖母龐太夫人拜佛唸經用的。1920年時我祖母已經去世,這裡已無佛像,僅剩有一間空廳。這空廳東邊的廂房我父親曾做書房用,後室如何我未進去過。我之所以對這間空廳有挺深的印象,是因為裡面保留了我祖母的腳印。那是距離北牆三四米處的兩個下陷約有兩三公分的腳印,據說是龐太夫人常年拜佛誦經所踩出來的腳印,腳尖和腳跟形狀都很真實,是一雙纏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