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部分,張靜江、張石銘家族,青澀春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書法各科,還當過外交官和民國政府裡的教育官員,是位經歷豐富、多才多藝、有責任心的文理複合型學者。
張乃燕的少年時代在南潯張家的老房子裡度過,先後就讀正蒙學社及潯溪公學,在杭州府中學堂接受了中等教育,畢業後進蘇州東吳大學攻讀化學,18歲加入了國民黨,19歲赴歐洲留學,先後在英國伯明翰大學、倫敦皇家理工大學、瑞士日內瓦大學學習物理和化學,完成了題為Contribution ala Connaissance des Acides Ortho…et paranitro…alpha…bromo cinna…miques的論文,1919年獲日內瓦大學化學博士學位。他遊學歐洲的這幾年中,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仗時期,他輾轉各國,親身經歷了這場戰爭的全過程,所以這個博士學位獲取得格外不易。獲得博士學位後他沒有立即回國,而是跟他父親一樣,在海外考察各國的社會和教育,在歐洲、美洲和日本轉了一大圈。6
回國後,他在南北多所高等院校擔任教授——1919年在復旦大學教授物理;1920~1923年在北京大學教授化學,兼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北京工業專門學校化學教授;1923年當選為浙江教育會會長,同時兼任浙江省立工業專門學校化學教授。1924年5月,應孫中山先生之聘,出任廣州大本營參議,從此漸漸步入政壇。1925年他回到上海,在光華大學教授科技史;1926年1月任廣州國民政府參事,2月任外交部秘書,5月派為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同年擔任國立廣東大學(後稱中山大學)工科學長(相當於工學院院長)。1927年國民黨北伐勝利後建都南京,他再次北上,擔任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不久被任命為國立中央大學首任校長。
此後的幾年間,是他在政壇上步步高昇,仕途一帆風順的時期:兩度兼任浙江省縣長考試典試委員,當選國民會議代表,還當上了浙江省政府委員。在張靜江出任國家建設委員會委員長期間,他還任過建設委員會副委員長,成為張靜江大搞基本建設的幫手。1933~1935年他又從事外交,出任比利時大使,曾被比利時國王授予大十字勳章。在比利時任大使期間他還受建設委員會之委託,在歐洲考察各國的建設事業……至此,達到了他仕途的頂峰。7
現在南京大學(前身是國立中央大學)的百年校史資料中,可以窺見他創辦中央大學的那段生活。那段生活對他來說既很光榮,也很艱苦。
1927年國民黨北伐勝利後,定都南京。新政府一開張,一切都要有新氣象,教育方面就計劃建設一座民國最高學府。新建一所最高學府談何容易?那時國民政府本身還要央求江浙財團的支援才能過日子呢,只好把原先的九所公立學校合併起來,組成一所綜合型的大學。九所學校是:東南大學、河海工程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以及南京工業專門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南京農業學校。
最初的校名叫國立第四中山大學,一方面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同時還考慮到南京是北伐軍攻克的第四座歷史文化名城,故在校名上冠以“第四”二字,以期有別於廣州的中山大學(即第一中山大學)、武漢的第二中山大學(即武漢大學)、杭州的第三中山大學(即浙江大學)。第四中山大學隸屬於中央政府,所以校名之前又加上“國立”二字。8這樣把九所學校捏在一起的學校有點像一個大學的聯合體,既有總的領導,各自又有相對的獨立性,於是又有了“大學區制”的說法。
張乃燕在1927年6月9日被任命為該校校長,一個月後,他交卸了江蘇教育廳廳長的事務,宣誓就任第四中山大學校長之職,當時他才33歲。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11。教育家、外交家、書畫家張乃燕(2)
其實他在被任命為校長之前,於江蘇教育廳長任內就已經在著手籌備大學區的工作了。他延聘了27位專家學者為籌備委員,草擬了大學區的組織大綱和各項章程,同時抓緊完成對各校的接收工作(參加接收江蘇醫科大學的4個人中的樂文照,後來成了張乃燕的妹夫),將原東南大學校址作為第四中大的校址暨大學本部所在地。張乃燕在學校的建制、辦學方針、大學規程的制定、各級領導班子的配備、著名教授的選聘、課程的建設等諸多方面,都做了有開創意義的工作,在那個百廢待舉的時代,為中國的高等教育,謀劃了新格局。當時辦學經費不足,該校新建的漂亮的大禮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