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七十二章 關鍵是水師,遼東釘子戶,青史盡成灰,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沒有強大的武力支撐,別說是張恪,就算是皇帝都開不起來。
“說來說去,還是要擴軍啊!”
張恪笑道:“也好,我已經下令,宣府,大同,薊鎮,加上天津,四處,每處招收一萬五千名士兵。一年之內練成,到時候我們的兵力就能逼近二十萬,做事情也從容多了。”
從銀行聊到擴軍,從擴軍又聊到屯田,一頓飯足足吃到了半夜,要不是旅途勞頓,只怕能談個通宵。
轉過天來,張恪又邀請所有人到了王府,把近期工作都佈置下去。
招兵交給了馬如峰,銀行事務鄧文通負責,包士卿則是去聯絡四大晉商,讓他們多出一點力氣。
……
自從義州兵全力運作起來,宣大的情況驟然一變,首先張峰帶著騎兵頻頻北上,殺得蒙古韃子不敢南下,長城以北,五百里之內。都成了安全的區域,漢民百姓可以自由往來。
什麼都不如安穩的環境,有了軍力保障之後。商貿也繁榮起來。張恪特別針對西土默特部和鄂爾多斯部設定五處馬市,敞開貿易大門。韃子的戰馬,牛羊,皮草,藥材,都快速流入,而大明盛產的絲綢。瓷器,糧食。鹽巴,鐵器也都順暢賣到了草原。
商業就是身體的血管,通暢之後,就有了源頭活水。商貿繁榮也催生了強大的需求。適宜耕種的荒地都開發起來,順利建成農莊。
無法耕種的田地也都闢為牧場,漢民還不擅長飼養牛羊,就聘請一些蒙古人幫忙,很快牧場也建立起來。
按照保守估計,兩年之內,養羊的數量會超過五十萬只,所需的放牧人員,梳毛工。紡織工,販售商人,至少要三萬人。
可以說。養殖業幾乎撐起了宣大三分之一的天!
自從明朝中期以後,九邊就不斷的有百姓出逃。人口持續減少,有的地方甚至不足三分之一。
自從張恪入主宣大,第一次出現了大規模的百姓回流,邊境重新繁榮起來。
當然除了張恪的手段過硬之外,還有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流寇所到之處,大量百姓逃亡。有的進入了河南,京畿,有的則是慕名逃到了宣大,成為義州兵的一份子。
隨著宣大的快速發展,湧進來的難民越來越多,到了年末的時候,人數已經超過十萬!
就在此時,鄧文通也找到了張恪。
開門見山,鄧文通的第一句話就是:“永貞,這麼下去可不行啊!”
張恪面帶笑容,說道:“姐夫又有什麼高見?”
“高見談不上,我們費盡千辛萬苦,發展牧場,就是為了百姓能有活下去的路子。可是咱們做得越好,湧進來的難民就越多。而且照著這個趨勢下去,人數還只會成倍增加,咱們的安置能力有限,早晚有撐不下去的時候。”
張恪也是一驚,他盤算著不論宣大,還是薊遼,都是地廣人稀,難民湧入其實是好事。就算宣大安置不下,送到遼東也可以。
要是沒有難民,義州兵的擴軍怎麼能這麼順利,還不到三個月,各處都招滿了兵員,還有不少人盼著能成為義州兵呢!
可是當鄧文通這麼一提醒,張恪也猛地警覺,十萬計的流民他或許不在乎,可是百萬計,甚至千萬計呢!
那可不是他的能力之內,而且照著眼下流寇的態勢,這樣的日子不會遠了。
張恪由不得不上心,鄭重問道:“姐夫,你可有辦法,眼下東南工商繁榮,能不能消化一些人員?”
鄧文通苦笑著搖搖頭:“永貞,我沒告訴你,其實東南也有流民。”
“什麼?”張恪一下子懵了,流民那可是吃不上穿不上的西北和中原才有的,富庶的江南怎麼會如此?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東南商貿繁榮,就需要更多的生絲,更多的棉花,因此大戶們就拼命擴充莊園,兼併土地。小農經濟破產,成千上萬的百姓湧到城市中做工。所幸商貿繁榮,能暫時吸納人口,不至於出亂子。可是真正要命的危機也來了,近些年東南收成還算不錯,糧食勉強供應,可是一旦有了天災,大量田地又種了桑樹和棉花。糧食不夠吃的,東南就要大亂。”
張恪一直存在一個迷思,總覺得走向開發,發展工商資本,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可是聽完姐夫的敘述,他一下子清醒過來。
僅憑著紡織瓷器,這些行業還是沒法消化龐大的人口,別忘了此時中國的人口比歐洲加起來還要多!
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吃飯問題永遠都是第一位的。
張恪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