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複合裝甲,財色,叨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範無病最後視察的一個車間,就是裝甲技術車間,在這裡,有為戰車和艦船提供的特殊合金裝甲技術研究室。

關於裝甲與炮彈的對抗,最早可以追溯到冷兵器時代的弓箭與盔甲,火器時代開始以後,隨著炮彈的飛速發展,原始意義上的盔甲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這個時期,火器對人員的殺傷只能用恐怖來形容。

而這個時期,也就是自火器時代的開始到坦克出現為止,可以說,裝甲處於絕對劣勢的狀態,步兵只有鋼盔可以為頭部提供有限的防護,而裝甲汽車因為動力不足和越野效能差,無法大規模使用,導致野戰時步兵衝鋒過程中幾乎沒有絲毫防護,傷亡觸目驚心。

事情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1916年9月15日開始出現了重大轉機,在這一天,有四十九輛菱形的鋼鐵怪物投入了當時陷入僵局的索姆河前線,軋軋的履帶碾碎了德軍的防線,人類陸戰史上劃時代的兵器誕生了,英國人為了保密,給這一兵器取名TANK,原意為水箱,後來成為這一武器的正名,坦克,一個現代陸戰史上劃時代的兵器誕生了。

在初期,坦克的防禦都是靠鉚接的高碳鋼板,到二戰前,焊接和鑄造等更加牢固可靠的裝甲連線方式開始在坦克上投入使用,再加上合金鋼的應用以及傾斜裝甲理論的提出,使得坦克的防護水平不斷的取得飛躍式提高。

不過,在這一時期,防護力的提高,還是主要靠增加裝甲厚度來實現的,但是單純依靠提高厚度的思路有很大的侷限性,因為受到動力系統技術水平和透過性的限制,坦克不可能造得太過沉重,而傾斜化裝甲又嚴重限制車內空間,同時並不節省重量,於是炮彈的威脅使得工程人員們必須另闢蹊經,在材料上想辦法,透過改變裝甲材料的成分等來提高防護。

突破口首先在當時的海上霸主戰列艦上被找到了,當時的戰列艦為了提升防護,普遍使用了表面硬化鋼,於是德國的工程人員想到在坦克上應用表面硬化鋼以提升坦克的防護力。

當然,這也和德國鋼材質量不佳有關,同厚度的德國產鋼板在一些關鍵引數上往往要低於蘇聯產的不少,這種方法雖然需要大量的時間但是功效不錯,於是在德軍的坦克上普遍使用了經過表面處理的合金鋼。

一開始,這種經過處理的裝甲效果相當的不錯,在對蘇作戰中,使用一百毫米表面硬化鋼作為正面裝甲的虎式坦克頂住了很多蘇聯穿甲彈的攻擊,很多穿甲彈的彈頭被裝甲表面直接撞碎,只在裝甲上留下了很淺的痕跡,而普通炮彈則被直接彈開。

但是,表面的輝煌背後卻隱藏著危機,因為表面硬化裝甲的基本原理是依靠高硬度來給來襲彈頭造成致命毀傷來防止穿透,在彈頭硬度夠高或者採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以後,表面硬化裝甲的優勢就被廢掉了。

新式的穿甲彈依靠其高初速和高硬度高密度的重金屬彈芯,使得表面硬化裝甲耗費大量工時形成的硬化層變得毫無用處,表面硬化裝甲徹底喪失了其賴以生存的優勢,而其複雜而浪費時間的加工工藝,則使得其成本過高,效能的喪失和高昂的成本使得表面硬化裝甲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表面硬化裝甲應該說是最早使用兩種不同物理效能的材料製造的裝甲,雖然不甚成功,但是其在坦克發展史上的地位還是需要加以肯定的。

戰後的歲月裡,世界並沒有從戰爭的陰影中走出來,冷戰的陰影再度籠罩了整個地球的上空,激烈的軍備競賽再度拉開序幕,作為陸戰之王的坦克,自然也隨著北約和華約兩部龐大的軍事機器的飛速發展而不斷改進著。

戰後初期,坦克的內部構造趨於合理,使得坦克可以在重量提升不大的情況下儘可能的加厚主裝甲,各國主流中型坦克的炮塔正面裝甲物理厚度普遍增加,鑄造裝甲成為了主流,諸如美國的M60採用車體炮塔全鑄造的形式,英國的百人隊長則是半鑄造車體配合鑄造炮塔,蘇聯的T系則採用了焊接車體配合鑄造炮塔的形式。

這個時候聚能破甲彈出現了,其原理是靠裝藥本身的能量來穿甲,主要靠把裝藥製成帶錐形孔的空心圓柱體藥柱,並在錐形孔藥表面加上金屬罩,這樣,爆炸時即會聚成一股速度、溫度和壓力都很大的金屬能射流,即聚能效應,摧毀裝甲。

當時的坦克利用提升物理厚度來加強防禦的空間已經基本飽和,單靠提升裝甲的厚度來對抗破甲彈幾乎已經沒有了可能,特別是反坦克導彈的出現,使得一些人懷疑坦克是否已經走到了盡頭,一時間坦克陸戰之王的地位面臨空前危機。

但是坦克並沒有坐以待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無限花錢系統

兩斤滴龍蝦

在綜漫世界收集庫洛牌

嫋嫋紫鹽

樂傾希gl

別克陸上公務艙

迷失時空

緋之舞

一嫁再嫁,罪妃傾天下

貓的回憶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