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髮半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41章,甚獨,華髮半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說到幽州,就不得不提一句公孫度1。
彼時漢室將頹,中原大亂,唯時任益州牧的劉焉、交趾太守計程車燮和遼東太守的公孫度三人治下,算是片能容士子們避禍的樂土。
投奔公孫度的,除了有管寧、邴原、王烈等,更連太史慈都曾避禍於遼東。
由此可見,最終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的公孫度,其統治下的遼東政權與漢末諸國的割據程度,已無異於獨立一國。
三國鼎立之際,哪怕是隔著曹魏的孫吳也曾遣使公孫度,妄圖拉攏以夾擊曹魏。
可公孫度是個妙人。
曹魏來使我答應曹魏,孫吳來使我答應孫吳,季漢來使更是要作大漢最後忠臣的形貌,大肆為漢痛哭流涕一番,聲稱要為大漢死守邊疆流盡最後一滴血!
三國來使也不是空手。
收了三國大筆“賞賜”的公孫度,轉頭就把這些浮財換成軍需,一面防著曹魏真的陳兵幽州,一面聯姻願意內附的夫餘國,一面把妄圖染指玄菟郡的高句麗打成了乖孫子。
公孫度能在史書上得一句:“遼土之不壞,實度是賴。”2,倒也名副其實。
而公孫度其人最妙就妙在,哪怕他東伐高句麗、西征烏丸,威震海外;哪怕他收取東萊各縣,“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鸞路,九旒,旄頭羽騎”2,儼然一副皇帝做派,他就是不登基。
雖然公孫度死後兒子繼任,也難免步了曹操的後塵——不肖孫子公孫淵自立為燕王,建年號紹漢,並置百官有司,給公孫度追封了個太祖。
結果登基不到十年就被司馬懿滅了國。
幸而公孫淵趕上了曹叡夷司馬氏三族千人,自毀“國柱”。
得益於被滅國之前為得到外援,曾經再次稱臣於孫吳,在魏漢最動盪的時期苟了幾年的公孫淵,藉著孫吳在魏漢的內奸助力,趁著魏漢坍塌之際,逃回了幽州。
此後公孫淵縮在幽州,一邊收攏舊部,一邊觀望中原大地合為魏吳二國後,又分成六國再聚為楚蜀吳晉四國。
當然,縈芯出生幾十年之前公孫淵就壽終正寢了,後面幾十年都是他那些不安分的兒子、孫子一邊爭權奪利一邊替他看的。
到如今,幽州依然姓公孫,但是境內也有許多大族崛起。孫鑠的新內史祖約就是幽州大族范陽遒縣祖氏出身。
由祖約能到東吳的都城做六百石正官來看,被滅國後再未曾稱帝的幽州公孫氏子孫已經明白了高祖公孫度絕不明面上稱帝的“良苦用心”。
只要幽州的公孫氏不稱帝,他們就能以“歸附”這一個籌碼,在東吳攻幽州時倒向桓楚,在桓楚伸手幽州時倒向東吳。
就算這招兒玩兒多了,被投靠的桓楚或者東吳不再願意伸手,幽州還能求助南晉。
幽州“搖擺”於三國之間幾十年,導致到現在四國的輿圖上,親桓楚的把幽州劃分為桓楚的地界,親東吳的把幽州劃分為東吳的地界,就連隔著東吳的南晉帝陛下的輿圖上,幽州都是南晉的飛地。
三大之間難為小。
公孫度玄孫公孫常的血脈中的,奮勇已經淡薄,如今一心吃喝玩樂。
反正幽州上下只要保證能持續的壓榨東胡、高句麗、鮮卑、烏丸等地夷民,用以供奉東吳、桓楚,直到華夏一統那天到來時,只需納頭便拜,以公孫氏為首的幽州各大士族肯定能繼續繁盛下去。
所以,張弁說為了防禦幽州,青州軍不能擅動的話,不止呂境,連孫釗都不能苟同。
孫釗出生時,幽州就是現在這個軟塌塌的死樣子,但是孫瑾踐祚時,幽州上一任統治者是敢給他下絆子的。
因此孫瑾非常認可張弁的意思,直接拍板:“青州軍不能動。”
現在大吳幷州、兗州、徐州三線作戰,青州軍不能動,宿衛皇城的虎賁軍更不能動,那麼能動的也就只有一處了。
“冀州軍本就分防幷州了,何況遠水解不了近渴。”孫釗與父皇擺事實講道理。
“不急。”孫瑾幽幽道,“等徐州都督和徐州牧的軍報到了再議。”
孫釗心頭一梗,雖然理智上知道父皇說的才是為帝應對戰事的正解,可就是心疼師妹兄長掙命爭到的一點先機。
雖然這先機因為軍遞往來已經稀釋得幾乎看不見了。
在沒有即時通訊的時代,等待是所有人都覺得應該應分的常態,也是應對所有突變最適合的法門,不分帝王還是奴僕。
只是很多時候,被動等待,得到的結果常常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